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投资的引入能有效降低IPO抑价,但基于中国创业板的数据发现,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没有产生负向显著影响,本文从研发投入的视角对此提供新的解释。发现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即风险投资显著增加了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增加一方面显著提高了IPO抑价,另一方面增加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负向影响的显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中,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越能发挥认证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管理能力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高层管理团队管理能力对企业价值具有显示效应, 管理能力强的高层管理团队可以充当企业的价值信号, 更好地将企业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 减少企业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降低IPO抑价.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2006年到2011年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新股投机行为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级市场资金、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波动程度等代表新股投机行为的指标均对IPO抑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创业板上市的58家公司样本和中小板上市的58家公司样本,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发行中的抑价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公司治理来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高管薪酬越高的公司,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从发行特征来看,发行市盈率越低,中签率越低,每中一签需要的资金量越小,创业板IPO抑价程度越高。分析结果没有发现风险投资的持股会影响创业板抑价程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着明显的IPO抑价现象,并且在其上市的公司背后大都有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他们通过协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企业和自身投资活动的增值,创业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现象存在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以2009年10月23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间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创业板IPO抑价度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IPO抑价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造成资本的聚集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2014年1月,我国资本市场重启IPO,引入新股上市首日临时停牌机制,这一举措是否可以改善抑价水平及其影响因子?通过使用破板日中价来描述首日停盘机制下抑价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发行因素代表的不理性因素对IPO抑价水平影响有所下降,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水平得到提高,市场对新股的投资变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7.
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异质分歧,传统行为金融理论并没有结合两者对IPO抑价进行深入研究。文章结合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理论,构建投资者可观测性异质和私人信息结构下的IPO定价、抑价模型,分析了可观测性异质、私人信息结构与IPO抑价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投资者之间可观测性异质越大,IPO抑价越高;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对IPO定价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散户投资者是否拥有私人信息对IPO抑价影响不大,即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IPO抑价越低,散户投资者则无影响;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IPO抑价还与投资者风险规避系数、配售比例和发行规模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数量负相关。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能解释中国IPO"异象",也能为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从199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1 129家公司的数据,发现IPO抑价程度依旧很高,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达到了122.24%。抑价现象与等待上市时长、发行规模、市盈率、中签率以及上市前30天的累积市场收益有关。除了承销商信誉理论,"赢家诅咒"假说、事前不确定性理论、信号模型、从众假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IPO抑价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发展,降低IPO前盈余管理对IPO抑价造成的影响,在创业板特殊背景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9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355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创业板公司IPO抑价率和IPO前盈余管理程度的计算分析,引入影响因素变量,对创业板IPO前盈余管理与IPO抑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创业板IPO前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IPO抑价越大的结论,并据此提出加强IPO前盈余管理行为监控以降低抑价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声誉是承销商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利益亦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在两者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拥有"股东+中介"双重身份的承销商究竟会以何者为重?以2006—2012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可从IPO抑价的角度探讨承销商的利益冲突问题。通过分析承销商在承销业务中的行为,我们发现承销商的声誉对IPO抑价并没有显著影响,而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数与IPO抑价之间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明确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数对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之间关系的影响,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当承销商未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时,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一旦承销商认购上市公司股票,声誉则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承销商所拥有的双重身份会给其带来利益冲突问题,并且在面对该问题时承销商会更倾向于选择获得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计信息观的角度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必定会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反应,本文选择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以下简称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IPO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操控行为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IPO公司的发行价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及"IPO抑价"①率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1)IPO公司在IPO前1年存在显著的向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在上市当年及上市后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操控程度会显著下降;(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大,初始发行价越高。(3)IPO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程度越大,"抑价率"也越低,说明在我国"赢家的诅咒"理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从199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1129家公司的数据,发现IPO抑价程度依旧很高,市场指数调整初始收益达到了122.24%。抑价现象与等待上市时长、发行规模、市盈率、中签率以及上市前30天的累积市场收益有关。除了承销商信誉理论,“赢家诅咒”假说、事前不确定性理论、信号模型、从众假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IPO抑价现象。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西方学者根据西方资本市场研究,解释IPO抑价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文中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和IPO市场实际情况,供求不平衡是我国资本市场最根本的矛盾;制度性缺陷是引起我国IPO抑价的理论根源,阐述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解释中国IPO抑价问题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期望提高对中国IPO抑价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所反映的投资者情绪与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抑价之间的关系,采用网络爬虫(Python)技术挖掘社交媒体大数据,通过人工构建股市情绪词库,分析了社交媒体言论中包含的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的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抑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消极情绪与IPO抑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消极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表明,社交媒体大数据可以作为衡量投资者情绪的可靠指标,为度量投资者情绪提供了新方法,并为监管机构对社交媒体信息及水军的靶向性监管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电力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反应股票定价的合理程度,本文选择每股收益、上市首日大盘指数、上市换手率、发行数量的自然对数、上市发行日差作为影响IPO抑价的变量构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股发行询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IPO抑价分解与滞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的原因,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基础上对IPO抑价进行了分解,得到IPO发行价格的边界值.实证结果表明,IPO定价效率为99.14%,证实了样本期间的发行人故意抑价行为,但并不显著.进一步对二级市场进行研究,构建得到GARCH(1,1)是IPO首日抑价率的最优拟合,证实了新股抑价滞后效应的存在性.最后,根据新股发行改革时间点划分样本区间,得到了滞后性逐渐减弱的实证结论,这对IPO发行制度向市场化的注册制改革方向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价的制度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抑价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的金融难题之一.对于给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带来重重隐患的IPO高抑价,不能直接以西方国家的理论进行解读,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我国IPO高抑价背后的制度性因素,从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定价和交易制度的层面进行探讨.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定价和交易制度,实现一、二级市场的平稳对接或许是抑制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实现IPO抑价水平合理回归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8.
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称职的董事会是传递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信号.以我国2001年8月16日至2003年6月30日在沪、深两市发行上市的A股共108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董事会结构与新股发行抑价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与新股发行抑价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而独立董事声誉和两职分离设置假设没有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19.
以2015—2018年在我国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270家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研究产权性质在信息披露质量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公司IPO抑价率越低,即IPO定价效率越高;产权性质在信息披露质量对IPO定价效率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IPO注册制顺利贯彻落实、加强监管信息披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股票二级市场普遍存在的星期效应理论来研究IPO 问题,以深交所创业板2009年6月到2012年10月间的IPO 为对象,采用OLS 和GARCH 对含有虚拟变量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IPO 抑价水平在一周内的差异,即IPO 的星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市场IPO 抑价存在显著的正的周五效应、负的周二效应,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