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夏夫兹博里提出,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继承了审美无关利害的思想。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确立为一种美学原则。英国经验派美学提出的"审美无利害",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分化性特征。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以此改变了单纯以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其地位和作用由此得到突显。  相似文献   

2.
"审美无利害"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存活于审美情感的眼中。审美情感因与客体的物理属性疏离,无功利,不自私,非占有。它不追求审美以外的东西,自身就是目的。因而,饱含审美情感的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才能实现审美移情:将自由生命力投入于对象之中。对象因有主体生活于其中而变得很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一年以上系统的美育课教学,考察了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审美直觉理解能力、审美情感体验,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移情理论都注意到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情感赋予客观物象这一事实,关注的对象在于对感性经验的陈述而没有对审美移情在心理活动中的情况作以分析,情感在审美心理的机制与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分析审美的移情必须首先从情感的作用入手,从审美的角度对移情的情感心理机制作以探讨是发展审美心理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其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尽管西方以往不少学者对审美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系统、严格地为"审美"划出独立领域,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却是康德。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把审美愉悦从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追求善所引起的愉悦区分开了,此命题在康德整个美学体系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而音乐审美的诗意表达则包括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人在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历史地塑造着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历史—实践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由审美感觉层次、审美经验层次和审美直觉层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 ,成为巴金艺术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13.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立足于古代艺术和文明遗存,综合吸取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直接考察和分析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风格等,提炼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他重视从审美意识的起源出发,认为艺术中审美的思维方式是从混沌的思维整体中逐步独立出来的。同时,他注重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以艺术的"主体心态"为中心,他将传统艺术理论串连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为中西方理论的对话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艺术当代生存的方式与状态。  相似文献   

14.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人的整个情感系统产生影响。美感在人的情感系统中位于最高层次。科技进步,现代文明发展带给人物质繁荣的同时,忽视人的情感,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心灵世界分裂,心态失去平衡。惟有美育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理性世界,造就完美的心灵生活和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道”的特点出发 ,论述了庄子之所以推崇“体道”这种以整体直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方式的原因 ,并从体道的基本条件、体道的具体方式等方面阐明只有通过这种超片面经验感性和超有限理性的整体直觉的认知方式才能达到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奈何之情与六朝文学情感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何之情是在一般与官能相通的喜怒哀乐之情之外更为复杂的情感,它在起初伴随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觉醒,又因自我理性对生命规律的痛切认识而和自我密切关联。但在中古文人那里,因为玄学的渗透,这种情感融入了对人之生命整体的、终极性的反思而实现了对一己功利性情感的超越,从而具备了审美意味。这种审美情感的形成,使文学表达的空间得到有利拓展,也使文学反映人生的深度得到了保障。从此,文学的本体性特征日益明显,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7.
幼儿审美感知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初始性、直感性、差异性,我们必须以幼儿心理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注重对事物形式敏锐感知力的培养,并根据幼儿审美感官的特性,在实践的层面开辟综合运用的渠道,全面地培养幼儿感官的审美能力,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美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在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思想中“爱的教义”、“使用”与“享用”关系的分析,能够发现,奥古斯丁早已把“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的理论囊括进其思想系统中去了。因此,现代形态的关学的先驱者们就不能再局限于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人,而应该追溯到奥古斯丁,离开了奥古斯丁以及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中世纪美学传统,现代美学的许多观念就找不到其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