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贬谪潮州是韩愈晚年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给予韩愈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灵震荡 ,对其诗文创作亦产生了重要影响。忧愤感伤与潜气内转 ,构成了韩愈贬潮之后内心情感的主基调 ;扬弃险怪而趋向平易 ,显示了韩愈贬潮期间及其晚年诗文创作风格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阳山之贬和潮州之贬,无论路途之遥还是谪罚之重,都是同期贬官中最堪关注者。其诗路创作,除数量之大幅增加、质量之显著提升外,于写景记异、纪地述行、特别事件与人事交往、人文景观及其历史文化内涵诸方面,均独具特色。仅就其两度南贬途中正面涉及之主要地点、景观言,即达三十余处,其中不少具有唯一性和标识性价值。至于像蓝关、武关、层峰驿、楚昭王庙、洞庭湖、岳阳楼、汨罗江等,虽已有不少诗人涉及,但韩诗的描写或角度独特,或感触深挚,某种程度上为其增添了贬官视野中所特有的地理色彩和文化印记。质言之,这既是自然景观与文化风俗异质性不断刺激的结果,也是作者遭受政治打击所导致的发泄欲望的表现。至于常被人忽略的诗路同伴(阳山路途之张署,潮州路途之韩湘)及沿途酬赠诗创作,亦为了解韩愈诗路书写之一要项,而不宜轻易放过。  相似文献   

3.
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然通过勾稽宪宗仰慕太宗、玄宗之治的相关史料,并将初唐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论佛骨表>对勘,发现韩愈被贬潮州乃是由于其在行文过程中因檗栝傅文不慎而犯了"十恶"中的"大不恭"之罪,其贬后之懊悔心态也即由此而生.韩愈遭贬后的"惧死心理"并不仅仅因为潮州环境恶劣,而是韩诗中始终贯穿的主题,这其实是其生命价值与生命本体相冲突的一种体现.这种冲突的激烈和平缓,也就潜在地决定了韩诗或怪奇怒烈或平易清新.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认为韩愈的诗歌有"狠重奇险"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一面。但韩诗的审美意蕴十分丰富,既有"合时"的平淡清新之美,又具"随时"的奇绝险怪之丽,更兼"高于时"的以己为美之势。  相似文献   

5.
贞元十九年韩愈谴谪阳山,他写了许多诗文记述此次行迹。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诗文分析,并参考其它史料,来考证韩愈贬阳山之地理路线,并略叙韩愈沿途心态之变化。  相似文献   

6.
德宗贞元末,韩愈贬阳山,旋因政局变化而待命郴州,考证而得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的七八月之交至九月二十日之间待命郴州。考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州家申名使家抑”诗句,韩愈待命郴州长达80余日的逗留,应是受到了湖南观察使杨凭的压制与阻扰。这主要是因为韩愈是永贞党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分歧使韩愈、柳宗元关系蒙上了阴影,而杨凭亦是柳宗元之岳父。韩柳关系上的变化,使待命郴州后的韩愈在创作上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韩愈的仕宦历程中,阳山之贬无疑具有特别意义.韩愈前后历官监察御史、阳山县令和江陵法曹参军.御史之任展开的仕宦前景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从政热情;而阳山之贬改变的仕宦进程又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量移江陵法曹时因为与其长官裴均的关系,又使韩愈很快摆脱了贬谪的命运,重新入朝为官.从相应的制度观照诗人的人生思想和诗文创作,会获得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韩愈阳山之贬是其仕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阳山之贬的直接原因是韩愈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太子集团与此事无关,在决定韩愈贬向何处的问题上,时任吏部郎中的韦执谊可能起了作用。至于韩愈在相关诗文中对永贞党人的指斥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申述,则或是出于对仕宦前程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刊落陈言,横鹜别驱,汪洋大肆”(《新唐书》)韩愈传)、“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在诗道渐衰的中唐诗坛上,以其不甘蹈袭又不甘居大家之下、锐意创新的精神开拓新路创出一个重要流派.他远承古体,近学李杜,以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使其诗具有想象丰富、气象不凡、辞彩壮丽、语言奇崛、风格险怪等艺术特色.《岁寒堂诗话》评其诗道:“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唐宋诗醇》评其诗曰:“其壮浪纵姿,摆出拘束,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洋,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凌嶒,腕刀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这些评价揭示了韩诗的主体风格,而诗歌大家的成就总是多方面,仅就其占全部诗作(360多首)不到三分之一的山水诗来说,也包涵着多姿多彩的审美风格,很能反映诗歌大家的艺术成就.本文拟通过山水景物诗的考察来探讨韩愈的诗歌美学追求,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一、刻意搜求,险怪雄奇美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与苏轼经历潮、惠岭海之贬后,其诗文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都趋向于平易。但两人平易之内涵与实质大不相同。韩愈是由贞元时期的奇险而回归平易,但因惯性思维的内驱力,其平易中犹存雄奇之风、排奡之气。至于苏轼,自然平易本来就是其一贯追求,但因其学问之博,才气之肆,使其在漫不经心的咏唱中,不免有研炼之语、雄鸷之气,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奇而无不奇。  相似文献   

11.
韩愈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歌革新巨匠。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诗人一样,其诗歌具有多种风格。总观韩愈的全部诗作就不难看出,韩诗既有夺险的风格、雄伟的风格,也有平淡的风格。对于前二者,前人的论述较多;对于后者,人们不很注意。清人施补华说:“陶公(渊明)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淡雅,字字沉痛。……后来王(维)、孟(浩然)、韦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文学史上不仅为中唐名家,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他本人为元和文坛的领袖之一,在创作实践中其诗文内容、功能、风格、技巧诸方面多有新变和开拓:诗歌的应用领域空前的深广;诗文风格趋向世俗、深微;援文入诗、诗文互补。这一切都决定了他在唐音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而韩愈诗文在宋代的广泛流播、以及韩愈在宋人中所引起的巨大影响和争议,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他在唐音向宋调转变过程中的承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愈素以忠义刚直闻名天下,然潮州之贬,戚戚怨嗟,每以罪臣自许,受后人诟病甚多。韩愈罪臣意识甚浓,已成不争之事实。其罪臣意识有其特定的四个方面内涵,即并非罪己的反省意识、愤悱内敛的君弃意识、忧生患命的恐惧意识、具有恋父情结特色的恋主意识。这些意识紧密联系,共同构建了韩愈的独特的生命场。对于韩愈这些本能的情感意识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他与中唐其他杰出诗人一样,坚持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实践,但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具有奇险怪异的创新趋向.韩愈奇险怪异的审美追求既受到中唐"好奇尚怪"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又与其好奇反俗的个性特征有关,同时韩愈仕途的备受压抑对其险怪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师法、变异与重构--欧阳修对韩诗的学习及其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宋代最早倡导学习韩愈诗歌的诗人 ,欧诗对韩诗的学习不仅包括具体诗句的引用、诗篇的模仿 ,句法、章法的散文化和议论化等方面 ,更在于他对韩诗中所包含的某些通往宋代文化因子的发现与光大。欧阳修之所以独独钟情于韩诗 ,固然由于韩愈的道与文正随着宋代新文化的建设而声誉日隆 ,同时也由于韩诗中所暗含的文化底蕴符合于唐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潮流。对欧阳修有关韩诗的评论和宋代诗歌发展的实际加以深入剖析 ,这种文化史的意义就会趋于显豁了。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他与中唐其他杰出诗人一样,坚持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实践,但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具有奇险怪异的创新趋向。韩愈奇险怪异的审美追求既受到中唐"好奇尚怪"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又与其好奇反俗的个性特征有关,同时韩愈仕途的备受压抑对其险怪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州之贬是对白居易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江州之贬之后,诗人的创作心态上突出一个"转"字,由激切转入淡泊和抒情;诗歌内容上突出一个"融"字,知足保和中融入了对迁谪处境的怨恨和愤懑;艺术特点上突出一个"细"字,通过描写的细腻化,表达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在感情世界。江州诗歌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具有标志意义,而且形成于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代中期,中国诗歌创作开始了大规模的审美转型,诗人中以韩愈、孟郊等为代表,时间上则以元和之际为转变契机,于晚唐五代完成审美风格的转变。唐诗怪奇之风作为时代审美风格转型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兴起的原因,从文学本身看一方面是对前朝诗歌美学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唐代不同文体之间相互浸染的结果;从历史和文化层面看则是封建文化由鼎盛而衰落的文学表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向异质文化学习借鉴的结果。唐诗怪奇之风的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学意义,同时对后代诗歌理论的研究也有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禹偁在宋初诗坛盛行的学白诗人中很有代表性,他在诗歌主题和诗歌类型方面都继承了白居易诗歌.在诗歌的主题类别方面,王禹偁与白居易一样,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陈迹,有咏史怀古的情怀;为官外任与忠直遭贬时,沉醉在自然山水中;遭逢人生的挫折和政治的打击时,时时萌生隐逸的念头.只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人格气质有异,王禹偁始终没有如白居易晚年一般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志向而成为一个"乐天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之人,其诗歌中始终流露出骨鲠贞刚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