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当代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客体的理论,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正确指出了主客体理论在马克思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却往往夸大自然客体的社会历史性而否定它的客观性。例如卢卡奇就断言:“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法国存在主义的马克思学者阿克谢洛斯则进一步把这种观点推向极端,认为自然之所以是一个社会范畴,是“因为自然界仅仅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才存在着,所以自然界没有任何独立的运动,没有辩证的或非辩证的运动,也没有自然界的运动或物质的运动”。而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至今没有把马克思关于自然客体的论述发展为完备的自然客体理论,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时代对马克思的自然客体理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思想不仅深受"三个来源"或"三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其实,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马克思青少年时期,宗教作为一种西方文化根源和主要内容对其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这种宗教影响主要源于其家庭本身的犹太教传统和当时盛行的基督教社会背景。所以,正确认识宗教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对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功能动力能够增强社会发展客体动力和主体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效能,主要涵盖目标引领力、改革推动力、制度保障力、核心领导力等.这些社会发展功能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功能动力系统,具有功能性、间接性、整体性、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在厘清社会发展功能动力的内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功能动力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运用社会发展功能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通向未来哲学革命"道口"的思想实验性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意义仍待挖掘。针对黑格尔的国家主义观,青年马克思凭籍古典自由主义和人本学理想主义对其有关王权问题认知的批判逻辑,主要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以及必然与偶然之三重矛盾的揭示上,而对其行政权内容的批判,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与国家形式的公共利益的对峙,以及官僚政治实践过程的法理依据的合理性问题之诘难来凸显青年马克思自己的政治哲学之基本座架,但此时的基本立场依旧是隐性唯心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与人道派及科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偏重主体或侧重客体的两极不同,生态派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的主体性,通过挖掘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学思想资源,引入"文化"、"自然"的概念,在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中,揭示了劳动和物质生产的文化维度与自然维度,显现了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既重视主体价值,又强调自然客体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7.
西方社会理论的核心人物吉登斯和贝克认为,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批判是同一的,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个生产过程暴露了为它服务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潜在矛盾性和自裂性。作为经典的社会学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理论也是现代社会理论架构过程中跨越不了的门槛。同时,吉登斯和贝克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社会观的批判,来解释其"错过"了"风险社会"课题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确实没有直接论述风险社会的专题,我们必须要看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审视当代风险社会理论仍然蕴含着数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它能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发科技动力的途径主要有:实现劳动者的"智化";推动生产资料的"物化";消弭科学技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尚未得到足够的阐释,那就是其观察问题的特殊角度,即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视角。从这一视角看问题,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规定性中,人的真正发展应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发展的永续性机制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双向建构中。从这一角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被马克思称为"精神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一般的生产力,它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追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生产力以自然力为根基和源泉。通过考证分析马克思自然力概念的内涵,剖析自然力与生产力的关系,揭示了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的途径:科学技术通过延伸劳动者的自然力、发明创造"死的自然力"、提高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的自然力等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早晚期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在早期他认为:人及其历史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以主体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的结果;意识等同于实践,无产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晚期,他对自己早年理论进行了彻底清理,认为:人及其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自然先于社会而存在;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历史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存在总体的核心范畴,阶级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目的性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历史,他们正是从讨论人的目的性出发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人的"理想的意图"无论是提出还是实现都不是纯粹主观的结果,而是始终与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矛盾运动的历史。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关系问题的讨论,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试析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观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有主观条件。邓小平个人的主观因素在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主观因素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宽阔的胸怀和世界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以及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等等。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深刻领会这些主观要素,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发展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审视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探讨了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一系列的问题,所探讨的东方社会的发展问题、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三个方面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思克主义哲学的新发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发展,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内核;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发展,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标准;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文化结构有序发展重要条件和依据,即是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矛盾及其运动.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发展观是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本文以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问题为根据,再次解读了"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本质理论的科学把握,即首先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视角考察了这一发展原则的深刻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发展原则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突出了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波普尔历史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认为,历史的无规律性导致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俄狄普斯效应"破坏了历史预测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假说演绎法"说明历史预测的不可能性。而在唯物史观看来:不能绝对化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预测功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唯物史观既肯定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又肯定社会预测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人们在认识到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要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看到历史发展中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