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与实业企业相比利润“畸高”的原因:既有来自银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和市场垄断等银行业内部因素,也有来自利率非市场化、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银行业外部因素.剖析了银行业与实业企业利润冰火两重天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诸多隐患:扩大居民收入差距、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易产生经济泡沫、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利润难以继续,不利于银行业稳健经营.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银行业合理竞争;强化银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意识;转变银行业增长方式;加强监管,规范收费,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建立超效率SBM-DEA扩展模型测度2010年河南省银行业分地区的技术效率、建立Tobit模型分析其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银行业区域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分布也不均衡,纯技术效率成为提高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银行业技术效率呈现出空间的集聚性,中北部地区银行业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当地银行业的技术效率构成显著影响。各地银行应该立足自身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与当地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健是关系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银行的发展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周边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企业信用资源缺失使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困难重重。风险监管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为了确保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银行业要做到: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按照巴塞尔协议精神实行充足的资本金制度;优化和净化银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加强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必然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提供新的机遇。各国对金融监管的放松,为金融业跨行业、跨地区并购提供了可能性,也模糊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之间的界线,使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金融业适时抓住了金融监管中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频频跨行业、跨国实施并购战略。就并购活动而言,银行业通过并购与综合经营,可以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金融监管而言,银行并购,特别是跨国银行的出现,将给各国金融监管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中国银行业,有必要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顺应清末兴办银行的思想潮流,盛宣怀提出了中国自办银行,采取现代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以现代银行制度为准绳的管理方式,反对创办中外合资银行。盛宣怀兴办银行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金融思想的发展,并对于清末以后中国银行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银行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银行间合并成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西方国家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及银行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这是其内在动力;二是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的低速增长和银行业危机,这是其外在动力;三是美国银行业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大银行的合并预示着今后世界银行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顺应清末兴办银行的思想潮流,盛宣怀提出了中国自办银行,采取现代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以现代银行制度为准绳的管理方式,反对创办中外合资银行。盛宣怀兴办银行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金融思想的发展,并对于清末以后中国银行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银行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落后地区实施供给导向型金融发展模式更能够发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带动经济振兴.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落后,表现在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深化程度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迟缓,直接融资所占总体融资比重偏低等方面.在这种现实面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尤其应确立金融的核心地位,实施供给导向型金融发展模式,以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为契机,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扩大长期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以确保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金融业务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也日益彰显。面对国际金融服务领域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国际银行业掀起了一场并购热潮 ,商业银行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金额不断扩大 ,跨界并购越来越多。席卷全球的银行并购浪潮 ,不仅促使全球银行业发生重大变革 ,而且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给予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最后20年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银行管制放松化趋势、银行经营国际化趋势、银行业务电子化趋势、银行业的兼并和集中趋势、银行业务全能化趋势以及金融创新趋势.各种趋势对银行业自身,甚至对整体经济均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和分析这些趋势对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改革行政管理体系 ,强化中央调控能力 ;设立银行 ,建立公库制度 ;整理全国财政 ,试办财政预算等。推动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除了清末“新政”和“宪政”运动的需要推动外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影响以及国内爱国运动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次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 ,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发展 ,而且为民初财政的管理也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但改革并不顺利 ,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2.
侯外庐运用唯物史观清理发掘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卓然成一家之言。他研究清代学术史是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深关注。他始终以社会史研究作为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把社会经济视为解释、理解学术思想现象的基本立足点。他从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及思想剧变的历史关节点入手,探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他运用跨学科等多种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史,为我们树立起“实事求是”与“学贵自得”的一代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古代东北地区的传播,是"用夏变夷"与"忻慕汉化"合力的结果.但在清前期,源于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性质,东北儒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在清初"旗民两属二重管理体制"与封禁政策所构成的基本框架与空间内,为了维护本民族特质,官办儒学发展滞后,为文化流人儒学教育活动所补充,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地区,儒学的传播主要是由文化流人推动的.文化流人传播儒学的活动,最初与维护"国语骑射"等满洲习俗并不相悖;但随着儒学的传播,八旗子弟学习儒学热情的高涨,有碍满洲风俗,导致东北儒学政策有异于汉地儒学,由此可见统治者维护本民族特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晋商垄断恰克图贸易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是明清之际的大商帮,曾经垄断了中俄交界的恰克图贸易。之所以形成如此历史现象,首先在于清初对蒙古及俄罗斯贸易的开放政策;其次,当时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为长途贩运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晋商自身的商业习惯、商业积淀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清初,山西大同地区的刻书业受统治者严厉的文化政策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在经历了清代前中期的发展后,理学和经世实学渐兴,为大同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和文化支撑。地方官和文人也参与其中,积极支持推动刻书业的发展。至清末,山西大同地区刻书中也不乏经世致用之书。国家的文化政策、地方官和文人成为影响清代山西大同地区刻书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学、实学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关学指从宋代张载到清末刘古愚的关中理学 ,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关学由张载奠基 ,李二曲将其发展到理学与实学想结合的新阶段 ,刘古愚在实学精神的指导下 ,将近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思想引入关中 ,传统意义上的关学即告终结。清代关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实学与心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清代陕北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市镇数目显著增加和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清代陕北市镇网络体系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它有力促进了陕北地域资源的有效配置,拉动了陕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人的饮食风俗,是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体系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构成部分,而清人的饮食结构与方式、百姓的饮食生活、它们的发展与演变,既是体现各历史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展示清人社会生活风貌演进变革历程与轨迹的活“窗口”。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统民间金融组织的浙商典当铺,早在唐代己很普及。两宋时期,浙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典当业得到较大发展;元末明初,典当业的特征是以私人经营为主;清代以来,随着农业与手工业再度发展,浙商典业呈现空前高涨,整个金融处于“钱商调融各业,典当利赖贫民”的状况。1949年浙江解放后,典当业通过公私合营转变成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典当业变迁说明,商品经济是其兴盛的动力,社会环境是其发展的条件,授受信双方的博弈是其确立的基础,完备的金融制度是其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优秀的农学家之一。从他的视野看来,江南部分农民在农具置备、水利建设、林果生产、桑蚕经营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灾害防治经验。他们以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为乡土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