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对其建设逻辑的理性审视、对其建设困境的现实思考和对其机制创新的不懈追求。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应是以彰显中国特色为基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支撑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关键点的有机结合。由于对"双一流"建设理解的不到位,导致当前的"双一流"建设陷入科研指标化、学科建设同质化和高层次人才商品化的困境中。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一体化的学科建设机制、"引""育"并重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双一流"建设的困境,实现"双一流"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德国“卓越计划”是促进德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重要举措,相似的实施背景和明显的实施效果使其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必须关注的典范。分析“卓越计划”的优与 劣,启示我们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应完善评选制度、严格评价体系、重视学科与地域均衡、注重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以此 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学科群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进程中最具有探索性和方向性的新动向。探讨了传统学科管理模式对学科群建设的管理带来的障碍,提出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群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从建立科学的投入及协调管理制度、引入过程监管机制、建立成效评价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双一流”背景下学科群建设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建设区域性一流学科是地方高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应然行为,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实力的实然目标。通过对西南地区87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发现: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分析,地方高校是知识的主要生产场所,教师群体是知识的重要创造者,学生个体是知识的直接传承者,地方企业是知识的有效评估者,地方政府是知识权益的维护者。地方高校、学科教师、学生个体、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产、创造、传承、评估和维权的循环系统。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科教师不足以支撑一流学科发展目标的重任;学生个体不符合一流学科建设实践逻辑的要求;社会组织未形成一流学科多元主体共治的机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视角,从知识资本角度、人才培养层面、知识权益保障上提出了地方高校推进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对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学报与学科存在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最后文章就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六条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双一流”建设,其实就是学报取得发展最好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29所单学科一流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探究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与不足,阐述了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是从单一化走向系统化,并由此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强化特色发展的改进建议是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生态学科群、促进学科整体均衡发展、加强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突出强调以学科为基础,注重特色发展,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特色高校之间的竞争,凸显出不少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行业特色高校应该优化院系设置,加强学科建设;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群,以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学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以认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者需要科学认识三个问题,即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这三个问题依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实践问题和方向问题,它们是牵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学科建设者应当从知识论、实践论和政治论的角度分析和把握这三个重要问题,保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在中国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升华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推进富有中国特色和深刻内涵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流学科是地方高校势在必行的选择? 路径依赖理论可为地方高校突破一流学科的建设困境提供理论框架?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资源配置、学科管理、学科定位、发展路径、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依赖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往往与 学科政策依赖、学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经费筹措不利以及学科建设定位脱离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等多种 原因联系在一起? 要突破路径依赖?明晰一流学科评价标准、创新学科建设制度、立足地方发展需要、拓宽经费渠道、完善教 师队伍建设等?就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以ESI体系中22个学科和我国"双一流"建设中108个一流学科的匹配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分类学原理,采用学科映射表等方法创造性地将二者相对应,试图打通中外两套评价体系因学科分类不匹配而导致的评价隔阂.文章首先论述了学科国际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及其重要意义.其次,明确指出了ESI学科分类的三个特点及不足,即论文分类基于期刊,而学科分类则偏重自然科学;学科设置粗细不一,分类不尽完善;以大学科设置类别,不利于专业机构和院系评价等.然后,重点研究了ESI学科分类与我国一流学科类目的匹配办法,包括匹配路径、匹配方法等,除了采用学科映射表匹配之外,还创新性地采用期刊分布、文章分布、中国文章分布和中国第一作者文章分布等四个指标进行最后的匹配.最后,对匹配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三点规律性的结论:(1)绝大多数一流学科可以匹配到一个占有绝对优势的主要ESI学科;(2)中国学者的发文倾向性决定次要ESI对应学科;(3)"自定"一流学科的匹配与某些学科出现重复.可以认为,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的世界一流学科评价中的"瓶颈"问题,为构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的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及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新文科建设依赖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表征为: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专业的发展评价要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避免专业和培养范式的"碎片化";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评价的应然图景,需要坚持: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评价主体交互多元、评价标准科学多样、评价方式多维联动、评价结果全息直观和评价支持系统的"智能介入"。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四个方面: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目标,需要构建四个实践路径:课程体系设置"文理融合",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模式创建"理实并重",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文科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坚持"新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7所中国重点财经类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办学资源的客观分析,认为其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学科实力校际差异显著、学科发展失衡现象明显。建议我国重点财经类大学不应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而要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小而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针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重点财经类大学应当:(1)树立自信,找准定位;(2)制定规划,严抓落实;(3)面向行业,育人为本;(4)引、培并举,人才强校;(5)保持定力,坚守特色;(6)放眼全球,争创一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艰巨性和长期性依然存在,仍需坚持久久为功。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新认识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和新的建设思路。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和恶性竞争现象,急需一种精神指引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存在内部逻辑性,"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尊师重教、授业解业"的学习形式,与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基于此,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以"追求卓越"重构建设目标,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以"精益求精"促进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以"尊师重教、授业解业"重塑大学的基本使命,可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升级与优化,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高校评估体系相对滞后,未能客观反映出跟踪评估高校的具体动态结果,未能完全实现评估体系的智能化服务.文章以"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为切入点,探索大数据驱动下"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的构建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以及大数据驱动与跟踪评估的相关研究,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大数据跟踪评估的整体特征;其次,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数据驱动下"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的构建;最后,深入解析了"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平台构建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本研究期待为构建大数据驱动下的"双一流"高校跟踪评估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多元评估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评估体系,是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助力器。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始之际,学科评估应更加突出其诊断功能,突破评价标准单一、偏重学术导向、加剧马太效应的三重制约,引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科的特色发展。应转变学科评估在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中呈现出的量化倾向、行为主义倾向以及行政化倾向,引导新时代的学科评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寻求学科评估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融合,关照不同发展阶段学科的主体需求,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科评估生态系统。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新时代学科评估中本科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以更精细的分类、更民主的参与、更科学的价值判断、更合理的评估标准,进一步发挥学科评估对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专利不仅是高校科研与实践的重要表现,也是对高校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文章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高校的学科发展进行探究,研究针对同一学科不同高校的专利发展特点,为高校间学科的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文章借助Innography专利检索系统,对入选电气工程专业"一流学科"的7所高校进行专利维度的学科竞争力评价,尤其是对近10年的专利文献从专利申请量趋势、专利分布区域、专利热门领域、专利发明人、专利权人等多方面分析各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不足,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趋势上专利申请数量经过持续上升后在2014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专利综合竞争力普遍较弱,专利转化速率慢,专利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学科主流范围,对当前高新热点研究不突出。横向对比各个学校,发现各学校均能借助本校优势资源申请学科专利,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学科专利申请方面的竞争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评价的比较逻辑学是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初级阶段,它基于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逻辑之间的纵横比较、同异比较为基础.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这也是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这种跨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对于比较逻辑研究的诉求.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这一特性延伸了比较逻辑学研究的深度并拓宽了比较逻辑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判断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以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可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更应将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懈努力。面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加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校不良风气滋生、社会非主流声音宣扬、媒体"碎片化"负面舆论营销诱导等各种新挑战,高等学校尤其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紧紧把握"四新",剖析时势,探究如何更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工作效能评价作为判断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重要参考手段,可见其对于新时代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由此,笔者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和规范性、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以及教育环境五个维度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评价的意义,探讨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对象、方式方法以及评价主体四个层面为思路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效能评价体系,为后期科学有效地评价高校思政工作效能,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思考、探讨教师教育学科内涵及其建设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应有“教师学”内容;第二,应有本学科及跨学科课程、教学与评估的内容;第三,应有教育学的内容;第四,应有与其他学科相关的教师教育专题探究的内容;第五,应有实习、行动研究、实践与反思的内容。教师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优秀教师,因而应注重和加强教学的学术性研究。这就需要处理好专业理论、实用技能以及政策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教学的学术性推动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应注重学科建设,注重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性、政策性、科研性和专业性。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既要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又要顾及我国的国情、国策以及地方因素,通过探索教师教育的不同范式、多元理论和实践路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