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以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为视角,针对后发展国家应对社会分化、道德迷失和生态方面的现代性难题,以多维重构、整合的方法,从当代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正视全球化现代性本质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重构器物、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的现代化协调。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就业面临时间与空间上的结构复杂性,就业主体与就业结构的持续互动是其特点。从空间上看,失地农民经历了空间转换、空间重构和空间再生产的三大过程;从时间上看,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为遵循“解构”“嵌入”与“分化”的流变轨迹。相应分化为四种行为类型:全面嵌入、变通嵌入、依赖嵌入和拒绝嵌入。对失地农民就业行为发展阶段和所属类型的识别,有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现代性诊断,进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行为的善变。  相似文献   

3.
远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个主动创造的过程,它在不断消除距离障碍中重构自我。远程高等教育的现代性表现为:凝聚现代教育理念、创建现代教育结构、重视交互与对话;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其现代性从思想观念、制度结构和资源技术等方面不断增长。远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使人从传统走向现代,为实现人的自由创造了条件,但新的条件也包含各种使人不能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现代性所带来的分裂在我国造成的社会分化、社会浮躁、精神家园迷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使社会潜伏着各种矛盾,同时也使人的发展陷于困境。社会主义因为承诺要祛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才得到人们的拥护,把现代性成长和建设社会主义统一起来,通过对现代性成长中所含矛盾的正确批判,寻求现代性成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最终使人走出现有的困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基于科技文明的实现过程而提出来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前提追问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逐步展示和生成出来。正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有现代性意义的赋予和现代性意蕴的生成。本文就拟从生成性思维来反思现代化“命名”与现代性追问的内在关联和反差,提出现代化问题的取向清晰的前提是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性意蕴的深度追问,那就是民族自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自觉建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思想的重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构建,民主的新觉悟,科学的新定位,历史传统的新审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性追求",构成思想重构的主轴。这一重构过程尚在持续之中。现代性本身的若干不确定性,以及前现代、后现代与现代交错并存,使当代中国思想重构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明治时代中期,传统思想的现代重构为考察重点,西村茂树、井上圆了、井上哲次郎曾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重构,从中可以看出明治哲学现代性的不彻底性和脆弱性,这也反映了明治哲学思想中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同在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艾森斯塔特通过对自马克思及韦伯以来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历史的反思,采用比较历史(文明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性从起源、传播到成型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方向,揭示了现代性沿着多样性特征展开的逻辑.他认为理解当代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解释、选择、重释、构建和重构的一个过程.理解现代性多样性的特征对于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方向、认识具体社会的特殊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森斯塔特通过对自马克思及韦伯以来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历史的反思,采用比较历史(文明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性从起源、传播到成型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发展方向,揭示了现代性沿着多样性特征展开的逻辑。他认为理解当代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解释、选择、重释、构建和重构的一个过程。理解现代性多样性的特征对于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方向、认识具体社会的特殊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时代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查尔斯.泰勒通过其对思想史的深刻剖析,提出了现代性理解上的分殊,即:"文化的"与"非文化"的现代性,并指出了"非文化"的现代性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现代性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隐忧。克服这些隐忧,为现代性寻找出路的关键就在于恢复对现代性的文化理解,为原子化的自我及其自由找到处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性"的思考产生很大分歧及其解决方案的巨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现代性"概念理解上的异质性.区分出这种异质性对理解"现代性"及其寻求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诞生于现代社会之中,社会工作及其对象——案主产生的可能性机制内蕴于现代性。现代性将自身客体化为案主,而社会工作等人文科学牵涉案主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展示与描绘的过程。社会工作是现代性的一个隐喻,现代性的困境同样也构筑了社会工作的困境,社会工作何以在助人之时不会束缚人,这是社会工作一直无法回避的质疑,社会工作面对这一质疑和挑战,应当拥有信心。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话语中人的自由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命运.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现代性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是人类对个体和类的自由价值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途径.而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凸显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评判。市民社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正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现代性为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回归理论原生的背景,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是哲学、美学和社会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现代性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作为总体性概念的现代性到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这是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进入地方性概念的复杂关系,也就触及到现代性自身的张力和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永新特征:它不断脱出既有的形貌,日益变得轻盈、灵巧、液化、流变,它的经验结果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料。这造成了现代叙事和想像的“衰败”,也使社会学的批判和反思走向亢奋。然而,在西方社会学“新三圣”的现代性理论中,激进具象下隐匿的深沉困惑和焦虑表明,这无以挽回旧式现代性的总体颓落之势。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中国正面对着一种新生。“社会互构”理论指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大趋势,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本的实践选择,正在促使资本从目的性意义向手段性位置回归。这一理论还阐释了,通过多元社会主体的“互构谐变”,推进社会沟通、对话、协商以及论坛和听证的制度化,实现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共同期待。正是这一来自实践的理路,使理论社会学拥有了一个赢得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反思是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产物.现代性在整体上以历史的断裂为其特性.这种断裂表现在现代性的动力、制度架构与日常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中国是在现代性的普世化进程中与现代性问题遭遇的.中国的现代论说,在现代性问题上具有通约性."五四"在现代性的断裂背景上获得辩护理由.而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问题性,在自我认同的基点上,筹划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当然取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维系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文化的讨论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四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主要学说与现代性紧密相连。利用伯格与凯尔纳的框架对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认识现代性的全新脉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与知识认识,揭示其对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系统性、整全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