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2.
南宋人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一书,以条目体例形式记述了公元12世纪沅江流域各民族的衣饰发型、食物崇尚、居住婚丧习俗、土产方物、村社组织、等级、阶层、家庭制度、社会交往、节日生活、民众娱乐、民间宗教信仰、文物古迹等社会生活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五溪”地区各民族的具体生存状况及生活理念,展示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社会地位方面的大量信息,揭示了各民族生存的特殊社会环境,为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学科向少数民族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奠定了基础,是构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这一新学科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3.
构建沪-杭-甬组合城市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杭州湾上海、杭州、宁波等六城市,城市之间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密切,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形成了沪、杭、甬之间的两小时交通"金三角"区.当今世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在各地兴起,杭州湾地区沪、杭、甬完全有可能形成组合城市.  相似文献   

4.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初封建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本文从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土地占有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指出土司制度下的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应该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同时指出明末清初生产发展下出现的土地私有是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效应.除了大学通过投入品的支出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后向关联效应外,大学的前向关联效应对于决定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可能具有更广泛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对区域和城市经济的两种效应,然后以美国128公路为例论述了大学对地方经济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大学导向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湖南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偏小,集聚功能较弱,缺乏辐射力较强的超大中心城市;城市结构趋同,城市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注重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的现代化一起考虑;坚持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原则,注重特色经济的发展,是湖南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环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描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特征,包括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负荷能力等。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位,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过程,评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关系密切。一方面,知识分子在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动剧烈,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也十分明显。在团结、争取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概念的本质及其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内容,其本质是公民身份,即拥有权利义务的主体。它区别于人民、臣民、市民等概念。“公民”在西方经过了古希腊罗马、近代的发展,在现代又随着社会互动、国际交往和人道思想的普及等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概念不断被扩展和修正,可以说,“公民”至今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当代城市处于一种"前现代"的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在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文化和生产经营文化等方面,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当代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轨道,城市文化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与当时中国乡村文化大体相似的 "前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土地的流转与农民经济收益有直接关系,而且主要在亲友之间流转,具有短期性。这种流转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制度化是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普遍存在“三元缺位”特征,即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由于人为的制度因素导致了土地空间布局的割裂破坏、土地生态的损害和相关规划和制度的缺位,这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普遍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民间性的特征。贵州、四川等欠发达地区的改革实践,已经探索建立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范式。政府应注重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土地流转发包方等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沿海滩涂是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三部分组成的处于海洋和陆地交汇处的资源,因其既有陆地资源的属性,又兼具海洋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产权属性上既有土地产权的特征,也有海洋产权的特性。然而在现实中,因为滩涂概念界定不清晰、产权残缺、征用滩涂引起的产权变化等因素导致滩涂占有和使用混乱,为此必须通过清晰的滩涂概念界定、完善各项制度并实现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来完善沿海滩涂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江北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得城乡交错带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性,并根据现状和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水江土地契约文书(天柱卷)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第一手素材..从天枉文书看凸洞侗族地区土地产权转移,自乾隆四十六年到1950年168年间,发生了2098次地权转移,有465人购进土地,反映出地权转移相对自由、活跃;其参与地权转移人多、规模小、土地量不大的特征,抑制了激烈的土地兼并,保持起一个庞大的自耕农小土地所有者群体,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在这里根深蒂固。,土地契约透露出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关系信息,如乡村的阶级结构,田赋、地价等的演变;地权转移大都在周首(首士)或寨老等宗族权力规范下进行,经济关系与民族地方传统政治结合,是一个依靠民族传统维系的小农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偏离-份额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部分福建省各市的经济增长进行计算,得出沿海、内地两大地带及各地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据此为依据,对福建省9个市分类别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对城市化地区和农业地区建设用地利用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经验数据仿真模拟发现: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耕地保护的考核比重差异化须足够大才能减少不同资源禀赋地区间的非合作用地行为;“大棒”政策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基于“大棒”政策基础上的“胡萝卜”政策则效果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利用双边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进行经济增长的竞次竞争行为和征地补偿价格非市场化不利于地方政府间土地集约利用上的合作.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需着眼于:短期内将用地指标配置与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标、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实际挂钩;在此基础上建立惩罚机制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激励机制并实现结余土地指标充分市场化流转.推动征地补偿价格市场化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针对不同地区实施足够大的差异化政绩考核体系.长期看,当以土地用途的分区管制代替指标管控并辅之以转移支付、户籍改革、税收补贴等举措,在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促进耕地保护和区域的差异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武汉市1998-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武汉市及13个辖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市土地单产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节约了用地量。但各辖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绩效存在差异:在3个研究阶段中,主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土地单产贡献额显著高于郊区,但增幅趋缓,郊区增幅显著提升。对经济总量的贡献额,郊区在第三阶段反超主城区。在土地节约量方面,各阶段节约土地总量相当,但主城区表现为土地节约量的持续下降趋势,郊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城乡结合部的洪山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城区汉阳区表现为土地节约量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非常复杂,其制约性因素很多.但若能以一种大尺度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范式演进的角度来进行解读,中国教育改革存在着的三种范式及其导向性特征,即:前现代范式(政治导向、主观导向和形式导向)、现代范式(科学导向、效率导向、经济导向和应试导向)和后现代范式(多元主义、文化导向和素质导向).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即由前现代范式转入现代范式是主流,而从现代范式转入后现代范式则是发展的未来,当然也发现了中国教育改革范式演进有着特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