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当前,中国同性恋者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受西方男性研究和男性特质研究的影响,学术上很有必要关注中国的男性同性恋者。作为弱势群体的男同性恋者正在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中,但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处境又非常尴尬。中国男同性恋者受西方同性恋运动的影响衍生出其独特的话语,并为其话语权与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努力着。理论上,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酷儿理论有助于客观科学地研究同性恋者的话语及其身份认同,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观念。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人,同性恋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原因,有社会原因。同性恋是人类在性别问题上的"异化",是人类生理病态或社会心理病态。同性恋现象不符合以保证人类繁衍方式为核心的伦理规则。所谓同性婚姻,不是"婚姻",是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同居关系而已。因此,同性恋者有同居的权利,但是没有以婚姻的名义要求社会像对待异性结婚者一样为他们的同居公证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权利。社会没有权力强行干涉同性恋,但是绝不能支持同性恋现象,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同性恋现象的发生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她们的丈夫是同性恋者,她们从不知情、受辱、困惑、不愿公开身份,到如今出现在网上,群体发声……这个群体数量惊人,"80%的中国男同性恋者会进入婚姻或已在婚内","同妻数量在1000万以上"。萧瑶新婚的甜蜜日子还没有开始,就面临结束。2007年6月,24岁的萧瑶结婚不过一个多月,婚前体贴细心的丈夫一下子变得冷漠起来。随后她在丈夫的电脑和手机里发现了"第三者",令她惊讶的是,对方竟是男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同性恋者在中国却陷入种种生存困境,包括传统婚姻的束缚、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心理“疾病”的困扰。宽容善待同性恋者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同性恋者本身以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电视剧业内人士、媒体、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对"韩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长今"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性别化的阐释,浮现出民族主义和社会性别两种话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观众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剧是基于文化身份的选择性观看。中国青年学生热捧"韩剧"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性的不满;男女观众在"长今"形象的阐释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看到的是现代缺失的"完美的传统女性",而女性看到的是具有坚韧品格和追求事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大学的一种性格,是大学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构造。文化影响力,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现代大学在世俗化过程中正在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大学应当在文化回归中表达、坚守和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庄严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否则,将会在表面的繁荣中涣散自己的精神生命,在文明进程中陨落为一种可悲世俗存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殖民地历史使得台湾处在一种文化挣扎中,台湾电影在展现现实时,不自觉地显露出"第三世界"焦虑。一些影片触及到归属感的问题,也都将代表家庭的"父亲"作为台湾文化认同和身份表述的象征。台湾电影以影像叙述了主体身份构建的努力,诠释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对"乡土"的想象和认同:家国乡愁、迷茫游移、"在地"情结。台湾电影中复杂多元的乡土意识和台湾自我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学界就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关系的争论,本文既拒绝彻底分离二者的切割论,同时也不赞成将二者简单地连接在一起的维系论,而是提出了一种匹配论,即在区分两种公民身份(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和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和界定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赞同性国家认同和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确立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双元结构之间的逻辑匹配和结构对称关系。在理论上,匹配论将超越切割论和维系论;在实践上,匹配论不仅为公民理性地确立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给出了策略性选择,而且为国家构建公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战略性指南。  相似文献   

11.
在婚同妻的婚姻生活经历中透视着许多社会人类学的文化密码。通过对8名27岁到35岁同妻的多次深入访谈,了解其3到12年的婚姻生活过程。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IPA)的方法整理和分析半结构访谈记录,有助于挖掘被访同妻自身对于所处生活世界的理解,获得一种"内部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沿袭了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传统,有助于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的意义。借助IPA分析,在婚同妻婚姻生活中的四个主题呈现出来:不可置信的感受,我只是一个工具,不愿或不能离婚,寻找生活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同妻婚姻生活过程中存在着"他者"文化的冲击、情感资源和经济资源缺乏的现象,孩子是同妻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在应对同妻身份的过程中,在婚同妻通过反思和重构生活意义,不断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Previous research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body weight has relied primarily on small convenience samples. I use data from two large representative public health survey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body weight. First, I present new estimates of obesity rates by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the 2001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which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self-reporte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 1996–2002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intra-household same-sex unmarried partnerships). I find evidence in both surveys that gay men are much less likely to be obese relative to their heterosexual counterparts, while lesbians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be obese. These differences cannot be easily explained by o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or muscle strengthening activities. Moreover, I find that obese gay men are less likely to be in a partnership relative to their obese heterosexual male counterpart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overall lower likelihood of partnership among gay men. This suggests that minority sexual orientation may exacerbate the barrier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Christopher Carpenter ia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Public Policy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ealth policy eval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economic well-being. He has recently published a methodological paper on the measure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4).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的宗教是产生恐同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宗教话语和道德实践中同性恋行为与非生殖的异性恋行为共同遭受惩戒。促成同性恋身份的现代性条件本身孕育着恐同症,同性恋特质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组织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竞争性人格和商业精神格格不入。在“文化失范”和“道德恐慌”的压力下,社会倾向于将性越轨视为社会失序的象征,同性恋群体成为“社会病态”的替罪羊。在文化阐释的范式看来,恐同症是“性别主义的武器”,同性恋对居于支配地位的性别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攻击同性恋者有助于强化既存的性别阶级结构,因而恐同症成为对性别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元朝和高丽的关系在历史上比较特殊,不但是因为元朝始终维持武力高压政策,并派达鲁花赤进行行政管理,而且高丽太子还入元为人质,并娶蒙古王室的公主而结成联姻关系.这些在元朝生活过的太子回到高丽都继承了王位.太子入元和回国继位,使大批的官员、学者、医生以及各种人才来往于元丽之间,并直接促进了高丽儒学的发展,也对高丽的风俗文化,如婚俗、服装、发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姻自主权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姻自主权并非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比较长,婚姻自主权产生较之西方国家为晚。从对我国婚姻自主权发展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婚姻自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结婚自主权,进而本文证明了婚姻自主权的性质是特别人格权。这为完善婚姻自主权制度的民法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的社会文明,承先秦之余绪,开魏晋之大端。因此,两汉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男尊女卑的倾向十分明显,构成主流,另一方面汉代的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又有一定的自主地位,主要表现在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其一,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完善,正统封建伦理观念的日渐盛行,女性地位呈现出递降的趋势;其二,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束缚尚浅,统治者具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更重要的是汉代妇女广泛参加社会生产,成为汉代社会生产的主要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朱淑真《断肠词》的简要分析,结合这位南宋著名女词人毁于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论述她反封建的思想人品及其词作进步思想对后代青年争取自由婚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Different studies of same-sex couples based on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GS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this survey, people in gay and lesbian couples are not identified via a direct question but by comparing two separate variables: the sex of the respondent and that of the partner. B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me-sex couples by comparing the sex of both partners is very unreliable. The few sex-coding errors of one of the partners in heterosexual couples generate a very high proportion of “false” same-sex couples among all couples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same sex.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the indicator in order to avoid inappropriate use of GGS data (and other surveys more generally) and to discuss the reliability of analyses of same-sex couples made with these data.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婚姻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爱情婚姻教育的内容包括恋爱观教育、婚姻家庭观教育及现代性别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vorce risks in first marriage and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birth is inspected in a life-table analysis of registered birth and marriage histories from Norway. One of the main conclusions is that the high propensity to divorce among women who have had a premarital birth is not confined to those who marry someone other than the father of their child. Also, women who have had a premarital child with their husband, run a much higher risk of marital breakup than do those who had their first baby in wedlock.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which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large at the beginning of marriage, has decreas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is argued that couples who postpone childbearing beyond two years of marriage may have particularly low divorce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