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李海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6):58-60,78
从对《民主主义与教育》文本分析的角度指出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根据目的的性质、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以及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提出的,要义表现在个体内在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不仅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而且是明确的,即实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提出其丰富的内涵和蕴意对促进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现实性、动态性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是其教育思想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也是理解其整个教育思想的关键点。人们对杜威教育目的理论的分析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学者高广孚视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为杜威教育思想中“聚讼之焦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切尔德(J·L·Child)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为“难解之迷”。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对杜威“生长”概念的看法上。本文意在经过对“生长”理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力求廓清笼罩在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之上的迷雾,进一步深化杜威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杜威和毛泽东虽然分属不同的阶级阵营,立场观点迥异,但都致力于旧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并躬行“知行合一观”和“平民主义教育”的教育哲学。从思想渊源上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则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与杜威都是著名的教育家,由于教育价值观不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各具特点。陶行知以开放的教育系统观提出"社会即学校",发展了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知识观提出"生活即教育",变革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的教育发展观提出"师生共同发展",矫正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比较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识和分析教育中的隐喻概念着手,以解读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为例,试图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结论是,通过解读蕴含着深刻教育隐喻的杜威经典观点“教育即生长”,对全面把握其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并指出,对教育隐喻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教育隐喻的实践研究和人文价值的探讨,实现隐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8.
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把"信"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强调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学翻译更是如此。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信"并不是评价一部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本文讨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和目的论的"忠诚"之间的关系,并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信"是相对的,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9.
再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兼对"教育非上层建筑说"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教育的社会属性不仅对深入揭示教育本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上层建筑.各种"教育非上层建筑说"的主要问题:贬低了人的社会地位,夸大了教育的转化价值;曲解了生产劳动概念扩大的理论,误解了教育的劳动性质;违背了关于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观点,犯了方法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从做中学"是杜威从其实用主义经验论哲学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探求学习理论",从做中学"实质是一种生命教育理论。"从做中学"包含着杜威的"生命整体存在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等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和意义。探讨杜威生命教育思想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社会契约论”对国家性质的解释虽然武断但却是成功的。从理论上分析近代“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来源无疑对认识其真正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认为 ,伊壁鸠鲁的“原子”的“社会契约论”为近代的国家起源理论提供了一个范式 ,而斯多葛派的自然法为近代的国家起源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近代“社会契约论”以斯多葛派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以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论”为范式 ,建立了一个以人的独立性与人的普遍性相结合的理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13.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清初“四大诗歌理论”之一,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评论诸多方面,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神韵说”中有关诗歌创作理论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识自本心”、“伫兴而就”,强调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强调作家的学识;“舍筏登岸、无迹可求”,学养、悟性、灵感结合后达到最高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义务重心论”是从“法的技术”层面提出的观点,是有别于“法的价值”层面而言的“义务本位论”,既非漠视主体的权利,也非“义务本位论”的回归,而是对环境权利“最给力”的捍卫与落实,其实践意义在于增进法律实效.环境法“义务重心”的客观依据正是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基础性以及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中国环境法亟需实现从“亡羊补牢式”“倒逼”到“未雨绸缪式 ”“预见”的“义务重心”立法理念匹配以及在合理配置各主体环境义务、扩充环境积极义务的内容、增加环境义务的履行方式以及强化违反环境义务的法律后果等层面进行环境立法“义务重心”的路径拓展,以期通过“义务重心”的环境立法变革增进环境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做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必须大力提高邓小平理论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要在讲课技巧上下功夫,掌握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度。  相似文献   

17.
两行说出自《庄子.齐物论》,主要是指人从道的角度观物,超越百家物论的是非之辩,以是非两可的态度因任自然。王夫之在中晚年日渐从人生观等层面上接受了庄子的两行说,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诗学理论与批评中。王夫之诗学中的双行说以情景妙合境界中的情景双行为核心,兼及诗的意句双收和哀乐双行,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混沌理论"的诞生,解决了现代物理理论研究中有关传统的确定性理论领域中的随机性现象和传统的随机性理论研究的确定性问题。从简单的数学游戏和单摆入手,解说了混沌运动的产生及主要特征,通过介绍"混沌理论"建立的史话,从更新、更简单的角度去理解"混沌理论",为"混沌理论"的普及起到了前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 ,“价值”与“生产力”同义。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马恩的价值理论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主线与灵魂,它揭示了党的宗旨的精髓与新的内涵,发展了宗旨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消除“左”的影响,抛弃僵化陈旧的观念,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吃透其实质,始终坚持党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