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哲学应首先有所作为.哲学的作为首要的是对"以人为本"之"人"的批判.在语言批判中,人为诗意语言所言说;在思想批判中,人成为西方思想的主题,民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题.因人自身在民的思想主题中被遮蔽,现实批判具有现实性.在现实批判中,哲学回答了思想主题从"民本"到"人本"的可能性,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对过去思想的扬弃中形成的人.  相似文献   

3.
妇女工作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笼统地谈论"以人为本",或者片面化、极端化地理解"以人为本",都可能使妇女工作陷入误区,以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对于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一、"共同富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在内涵方面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性;二、"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依靠的对象是人民,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四、"共同富裕"的理论,对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快变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力助人.其次要关心人,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和思想,做到情为学生所系,权为学生所用,利为学生所谋.再次要发展人,按照江泽民对大学生提出的"五点希望",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了经济学中的"以人为本",即从研究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出发,研究需要的满足,进而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出经济学中的"以人为本"的实践,其根本目的是塑造"文化人","文化人"是"经济人"的完善和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7.
社会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标志着中国改革从侧重"部分人"利益转向侧重"整体人"利益,而后者要求同时关注劳动力使用和劳动力生产两个环节.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力生产即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生产的基本领域.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逻辑上发生在这一领域.一方面,科学技术已经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教育战略正在构成第一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归宿和宗旨。落实"以人为本"不能停留于"话语"层面,而要在实践的高度上认识和把握。这就需要强化三种理念。一是反思的理念,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反思走过的道路,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二是创新的理念,"以人为本"既不同于古代的以民为本,又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一旦离开创新就无从谈"以人为本";三是系统的理念,只有更好地掌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社会需要和全面生产理论,才能"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的根本所在.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依赖于学校始终"以教师为本",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与教师"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培育人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校软环境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社会的"稳定器"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深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因"人"而建立,也因"人"而发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一方面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以图更好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理论传承与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发展延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强调人是法律的目的与实践者,人是法律的主体与评价者.在当代中国,践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必须实现法律观念的更新,同时在制度变革中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是何意.在哲学语境中,"本"具有根本、根据、主体、目的的意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根据、主体、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启迪,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以人民为本,在认识论上尊重人权,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环境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利益,发动群众参与环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以布赞为代表的学者们仍然对"人的安全"概念持否定态度,这是其理论局限所在.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中,"人的安全"概念以及其内含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观已经对安全复合体理论的规范性局限构成了尖锐的挑战.只有应对这一挑战,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全部研究议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设计异化"(设计由造福人异化成祸害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陆贾思想涉及"设计异化"命题,揭示"以人为本"导向误区,"以仁为本"才是出路,故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要防止"设计异化"、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设计理念的伟大变革:从"以人为本"转为"以仁为本",即从当前以人为中心,仅关爱人及其需求,转为不仅"亲亲":关爱用户及其需求,还须兼顾并推及到"仁民爱物":关爱他人、人类,关爱万物、自然;最终实现人心(人内身)、人我(人与人)、人物(人与其它物种、人与产品)、天人(人与自然)四重合谐,即"设计和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