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读者对北岛诗歌的接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读者对北岛诗歌的关注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国外读者则一直倾向于从政治性角度出发解读北岛诗歌。造成两者接受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死亡书写中淡化性别政治文化对抗立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死亡想象中融入女性身体经验、审美经验与心理情感经验,使其死亡书写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经验,从而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艺术与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5.
北岛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北岛一直处于民间或社会边缘的地位,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轨迹:希望——觉醒——反抗——探索——幻灭——远离——漂泊,而串起这些重要词根的中心词就是:对峙和离开。具体表现在诗人的灵魂在与现实对峙的三次惊醒中:他要远离那个黑暗的荒谬的现实;远离故土,远离这个文化语境的胁迫;要离开的更主要的是那个"旧我",他要超越的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田禾的诗歌创作是湖北诗坛的一大收获,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和生活,并用诗歌的语言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乡土农村的景象。田禾的诗歌在现代诗歌艺术的开拓上也有所建树,在当代诗坛,无论从对中国乡土的观察力度来说,还是对中国乡土诗歌的美学开拓深度来说,田禾都可称为一个代表,值得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的开拓创新.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巴蜀诗人,是一支有着强烈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学劲旅.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各个时段,他们多发挥了首开先河、奠基开派与砥柱中流的重大作用.在民族诗型、多样风格、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与非凡的创造.追溯巴蜀诗人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开拓性贡献,对冲破当下诗歌困境、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的光宣年间,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分隶于各种政治力量的诗人.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或保守,或激进,或中庸,他们在自己的诗歌里畅怀吟唱,汇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强音,也谱写了中国诗歌史上的辉煌篇章。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的理想境界与政治追求,既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探讨,又能够清晰地勾勒中国近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诗人金波的儿童诗歌创作凝聚融汇着自然美、童心美和诗歌艺术美。金波儿童诗作情感的含蓄表达、意境的营造、哲理的意蕴及对韵律乐感的追求,都反映出其儿童诗歌艺术更多建立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通过对国外诗歌格式与手法的吸取,金波的儿童诗作有了多样的形式和更为丰富的审美内容及层次。  相似文献   

10.
洪子诚认为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诗人于坚也把北岛的诗归入硬性诗歌类,他本人则属于软性一流,洪子诚和于坚的此种见解是在阅读北岛诗歌的过程中形成的.北岛善于把悖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将理想世界的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意象,公共、革命意象与私人意象,废墟意象与生机意象进行并置.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相反意象互相冲撞、牵扯,在诗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使其诗歌获得了坚实的力量.与此同时,悖论式的意象还可生成悖论漩涡,在悖论漩涡的挣扎中北岛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地方诗人群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尤其是当代诗歌文化的典型现象,其规定性因素是正常社会情态下的某一具体地理空间与地域性的诗人群,强调本乡本土的因素。地方诗歌群落和地域诗人的特性,在于把人类认同、民族凝聚的自觉溶于潜意识的文化血脉中。无数地方诗歌群落与地方诗人的当下吟唱与书写,他们对自在自得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自尊、自爱和对地方风景与乡土情感的自豪,是现代汉语诗歌奔涌不息、来自土地深层的潜流。这里面固然有现代性的普遍冲动与世界趋同,但来自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深处血浓于水的地域情感与群体认同是中国诗歌自觉、主动加入现代化进程中多声部合唱的民族心声和文化地音。  相似文献   

12.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差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的"当代诗歌",选择了不同的"起点"。大陆诗歌继承并强化了现代革命(左翼)诗歌传统,确立了"介入"的、直接参与到现实事变中去的诗歌语言策略,催生了成为诗歌体式的"政治抒情诗"。与靠拢、进入"中心话语"的大陆诗歌取向不同,台湾这个时期的"诗歌政治",选择了"去政治"的、疏离"中心"的"边缘化"道路,并以西方"现代派"作为诗歌精神和诗歌艺术的主要资源。两岸诗歌的这种状况,分别提出了有关诗歌功能,诗人身份,诗歌与现实,西化与传统,诗歌"经典"遴选标准与方式等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珂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11,31(2):65-73
诗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形象却常常受到社会质疑。在公众印象中,外国古近代诗人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伟人,现代诗人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人;中国古近代诗人中有兼济天下的伟人,也有风流倜傥的骚人;现代诗人在20世纪是崇尚革命的浪漫主义者,在21世纪是喜欢炒作的功利主义者。在现代诗人被妖魔化过程中,以电子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把诗人转型为文化人、伦理人甚至政治人,把诗歌事件演化成网络事件、文化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在网络诗歌的诗歌论坛阶段,诗人的隐身上网使他们无所顾忌,影响了诗人声誉。在诗歌博客及微博阶段,诗人的实名上网使他们洁身自好,诗人形象有所好转。电子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地震诗歌迅速传播,也为现代诗人赢得了一些声誉。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诗歌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不同时期的汉语写作者都曾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意需求,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化入汉语诗歌写作中。实际上,这一贯穿当代诗歌史的现象,暗含了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密码,以及“主流”文化革新过程中被疏忽的力量。在我们已有的新诗史视野中,汉语诗歌从自我创造走向政治身份之间的道路上,有一重关系常常被忽视:即当代汉语诗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汲取。当然,也有少数民族诗人发出了另外的声音,来应对“他者”的眼光。这种交互关系,无疑是透视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诗人的孙担担,在其诗歌创作中并没有完成诗歌的过渡抒情、表白和喧嚣,而始终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审视个体的生活日常以及日常的细微之处,捕捉属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并虔诚地秉持着属于个体经验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诗歌理想,并立足于在"去我化"和"去抒情化"中进行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进而形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从郭沫若开始,中国新诗的写作就存在以一驭多的元话语。这既是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也标示了新诗诗人发声的位置。姜涛诗歌中同样存在这一元话语,但没有延续元话语背后强大的主体形象,姜涛诗中的主体反而显得游移不定,镶嵌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内部。姜涛的诗由此也表现出"一切只发生在一首诗里"的特征,深刻地表征了当代诗的社会结构处境。通过在诗中反复寻找和检验发声位置的可靠性,姜涛象征性地找到了"山洞"作为暂时的方案。"山洞"作为诗人自我反复位移的具象空间,透射着诗人的智慧、无奈和诡谲,生产出诗人和知识分子"沉溺于收集"、频繁地介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来。而这是一种紧贴自身的可能性,延展了当代诗的政治强度,使其不再需要去向哲学和政治诉求援手,诗与艺术即已自足。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姜涛诗歌的可能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衡量当代诗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理解当代诗在新诗史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中琉邦交加速琉球文化的中国化进程,琉球朝贡使和留学生大量进出中国,与福建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用汉语写下大量的涉闽题材诗歌,这些涉闽汉诗或吟咏闽地山水,或与闽人交游唱和,或表达在闽地思念琉球故乡友朋。琉球诗人们以中国为本国,诗歌严格遵循中国诗歌格律,见证了中琉五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岛在评价里尔克诗歌时,对译诗和原诗之间的距离缺乏警惕,这透露出他的某种"世界诗"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北岛的诗歌写作暗含一个"便于翻译"的维度,并与他后期诗歌写作的困境有一定关联;北岛对里尔克缺乏广泛和深入了解,在行文中过度倚重单本里尔克传记,在资料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错谬,对里尔克诗歌的理论阐发也含混不清;北岛对里尔克诗歌汉译情况较为陌生,他用以作为批判对象的译本并非现有最佳译本,同时,他在引用他人译本时也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意识的维度考量中国当代诗歌的自然书写,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以前,中国当代诗歌一直受到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是渴求驾驭自然和与自然为壑的思想流露。新时期以后,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诗歌在自然书写中从自发的生态批判到自觉的生态诉求,无不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这种进程,既是中国当代历史嬗变的文学表达,也是诗人因应社会发展在自然书写中对生态伦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