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方相的形象出自《周礼.夏官.方相氏》。在丧葬礼中,方相是引导死者灵柩的葬仪开路之神。中古时期,丧葬方相在礼制规定上产生等级分化,分为方相、魌头两个等级。唐代以后,丧葬方相由真人扮演逐渐演变为器用化的偶俑;丧葬方相的使用进一步商业化,成为一种可供租赁的商品,导致了民间葬仪僭滥使用方相;方相的表演舞台从傩礼与丧葬礼并重,演变为专司丧葬礼,成为"专职"的葬礼开路之神。方相传说用于发丧与黄帝之妃嫫母有关,其形象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进一步神化。葬仪方相正是原始巫术信仰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残存形式,在葬仪中发挥了重要的禳除功能。  相似文献   

2.
方相氏是傩礼中的主角,其主要职责是"驱疫"。但汉以后,方相氏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方相氏职责和地位的变化,表明一直高高在上的方相氏已开始走向民间,自周以来傩仪的礼制规范已渐渐被打破,驱傩本来的内涵已发生改变。随着傩仪逐渐由严肃的国家礼制向娱人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傩与戏剧越走越近,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古傩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周傩仪是傩的早期形态,土家族虎图腾之傩公、傩娘与商周傩仪之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一脉相承,表现出土家傩祭演唱的作用.王母、梅常、巴虎同样以罗神娘娘、罗神公公出现于傩祭之中,其巴虎则为於菟,汉时,虎危害生灵,"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之事".巴虎、楚乌同引为傩祭演唱中的面具,以黄金四目之虎的形象和虎座飞鸟表现出土家族傩祭演唱的神密,致使虎图腾一辈辈衍展.  相似文献   

5.
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试图通过举行傩祭仪式解除生存的困厄(疾病、灾难)。傩坛法师借助神图、神偶、神席等设置一个神圣的空间,通过文疏、祭品及歌舞戏剧与神沟通,并发动神界兵将驱除邪魔与瘟疫。傩仪空间处处体现了宇宙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6.
古代葬礼中的开路神、显道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葬礼中的开路神、显道神是葬礼仪式中作引导的神祇,而其源头则是<周礼·夏官>中的方相氏.考察方相氏的发展演变脉络,探讨从方相氏到开路神、显道神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甘肃傩文化个案研究,尝试总结甘肃傩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说明甘肃傩在中国傩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认为甘肃傩品类相对丰富,计有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等形态;甘肃傩具有某些鲜明特征,即大部分地区的驱傩仪式融于社火活动中;驱傩仪式大都由请神(祭神)、娱神(人)、送神三个程序构成;甘肃傩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古傩信息,甚至与国外的一些祭祀禳灾仪式不谋而合,体现出很强的原始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8.
傩和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事象。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这种巫术活动在广大中原地区曾十分盛行,有国傩和乡傩之分,但其主题都是驱鬼逐疫。到了宋代,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保存驱鬼逐疫的仪式外,增加了许多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戏剧表演。宋代以后,傩的表演将驱鬼、娱神和娱人相揉在一起。但随着中原地区文  相似文献   

9.
世俗人生的宗教信仰——岑巩傩仪传承探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傩发轫于商周、兴盛于汉代,经魏晋至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汇之洗礼与变异后,官傩民傩逐渐分流,明清时官傩式微,民傩流归于南方,至今仍存活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广西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傩文化生态环境。这,已是目前学术界从民俗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研实了的结论。然而,对于傩仪的传承仪式却少有研讨,史料也少有觅迹。本文打算从岑巩县现世傩仪传承仪式的描述出发,探索生活于世俗人生的傩坛巫师们的宗教信仰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之争初见于上世纪初,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类:胡适的“外来说”、鲁迅的“本土说”和当代学者季羡林的“混血说”等,均以“猴形”身貌特征———即以猴论猴作为追本溯源的立足点。笔者以为,“猴形”只是用来挪喻与吸引读者审美需要的假借之物,而透过“猴形”所蕴含的“原始意象”才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意义所在。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所扮演的角色最重大的职责是替人类(唐僧)驱逐各类妖魔鬼怪,这可溯源于原始的驱傩首领方相氏角色。孙悟空的两件法宝:一是火眼金睛可识别妖魔鬼怪,来源于方相氏的“黄金四目”;二是“如意金箍棒”可驱邪逐祟,来源于驱鬼的“终葵”(驱鬼棒),而“终葵”后演化为“钟馗”,在宋以后的大傩仪中实际充当着方相氏的职责,实际上也源于方相氏。另外,从孙悟空的身世、神态与装扮特点等方面,也能看到方相氏的某些“原始意象”痕迹。故孙悟空的原型即方相氏。  相似文献   

11.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主要通过傩坛的空间结构和傩面具的分类体系以及傩仪操演过程得以展示,傩仪的象征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但其核心结构是二元结构,其它结构都是二元结构的派生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现代性的丧葬礼仪程序不多,却保留着丰富的传统丧葬礼仪。在该地区形式多样的丧葬礼仪背后潜藏着人们的几种意识,这些意识包括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丧葬活动中的这种礼仪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学科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研究和将音乐置于信仰仪式中的研究两方面,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容易将“音乐”与“文化”孤立开来,因此,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是否更应该关注鄂西土家丧菲仪式的复杂地域性问题、“仪式”与“音乐”的功能以及“局内人”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湘西巴代扎系统的民间信仰尊崇张赵二郎为启教祖师,信奉三元法主、家先等神祗以及一些地方神,在仪式中主要使用牛角、竹卦、师刀、牌带等法器,最重要的法事是还傩愿。这些都是梅山教的重要特征,因此湘西巴代扎系统的信仰实为梅山教,或曰湘西的苗传道教,其传入湘西的时间大约为元末明初。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本是我国古老的自然崇拜观念,在春秋时具有了哲学范畴的含义;在战国末期的政治形势下,阴阳五行由自然哲学转变为政治化的五德终始学说。政治化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流行民间的自然崇拜、数术方技结合起来,它是以夸大、扭曲感性经验为特征的传统巫术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神学化的阴阳五行对中国秦汉以后两千年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侵染上巫术色彩。  相似文献   

18.
扶风丧葬礼仪是乡民社会小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逝者的文化身份在“血地一体”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准确定位,在繁复多样的仪式中,痛失至亲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获得精神的慰藉,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得到克服。丧葬仪式实现了个体生命的象征性“永生”。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易学立足于象数,着眼于义理,进而穷究阴阳互动的自然观思想,并以阴阳为核心指涉,铸造了诠易的向度结构框架。其中乾卦卦爻辞所涵摄的阴阳互动思想,集中地彰显出乾卦卦体之所主及爻义之内在逻辑,流射出乾卦阴阳互动关系的结构程式和理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