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兴起,美国印第安文学也渐渐走近国内批评学者的关注视野.不同于国内研究大热的其他印第安作家,女作家琳达·霍根的作品至今还没有特别系统的研究综述分析,对霍根作品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了可以反映本土裔美国文学批评在20世纪的整个发展动态.霍根的作品独跳跃自身特定的部落文化传统,通过对部落历史再次进行文学创作,不断思考部落文化传统认知体系和西方主流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边缘化的印第安群体的生存境遇与美国社会的伦理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本土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在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揭露了美国"主流即正义"这一讽刺的伦理现状。主流边缘的伦理差异及主流白人群体的伦理倒退使得印第安人深受创伤、深陷伦理困境。从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群体只有通过对本土印第安文化的坚守才能实现伦理救赎。  相似文献   

4.
美国本土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是一部显露奥吉布瓦族以及美国印第安文化精神的杰作。这种精神在露露·拉马丁的人格特质中获得辉煌再现,其狂浪不羁的原始生命力呈现于三重意象中: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文蒂格、印第安人的精神爱药——纳达文斯以及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马纳博卓。露露的形象,不但象征着此族裔遒劲征服、慧智包容以及自由杂糅的人格特征,而且隐喻着美国印第安民族的此种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引发社会反主流思潮后,原来受压制的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关注.自从1969年美国本土作家莫马迪(N.Scott 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获普利策文学奖后,印第安文学开始复兴.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众多印第安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本文试从分析西尔科的代表作《仪式》(Ceremony)入手,认识传统印第安母系社会以及一个印第安女性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6.
北美土著文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美国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土著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长篇小说《爱药》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杰作。《爱药》中蕴涵着独特的女性生态文化,其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书中女主人公玛丽、露露等典型的印第安女性具有强大的女性复原力量,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洲大陆,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民族自信,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印第安独特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7.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美国印第安诗歌经历了一个主流文学排斥、歧视、忽视、接纳、支持的漫长历史过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种人权力运动"和"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多位印第安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乔伊·哈娇便是其中一位。在其诗歌创作中,哈娇拒绝主流文化的同化,在书写中回归印第安传统,融合印第安文化中独有的"说故事"和"灵视"等印第安传统和宇宙观,在部族文化的同时,重新追求部族及个人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印第安文学的复兴,美国印第安诗歌也以其浓郁淳厚的地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赞叹。相对印第安口传诗歌而言,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的主题得以拓宽,不仅仅是歌咏大地、描绘自然,而是表现出强烈的族群关怀和民族意识,突出了培育位置感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族群记忆、想象等策略实现向印第安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红种人权力运动蓬勃开展,司各特·莫马迪英语写作的小说《黎明之屋》获得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印第安文艺复兴”就此拉开序幕,国内外学界对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美国评论界紧跟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动态展开研究,发表于期刊中的研究文章已形成一定体系:具体包括宏观阐释,对研究理论的探索,印第安文学教学研究和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等。中国学者真正关注美国印第安文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具有一定滞后性,存在着系统性不够、批评理论缺乏创新、研究范围小等问题。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2.
库柏在他的代表作《皮裹腿故事集》中记录了北美殖民开拓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为后来的美国文学开辟了一个宽广的本土特色领域。从边疆的拓荒史、殖民斗争史和印第安人衰亡史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这一特定时期美国社会发展的史诗性画卷。  相似文献   

13.
魔幻现实主义是于乡土社会基质上,通联传统印第安文化所生发的一种创作实绩斐然的文学流派。中国的寻根文学虽然在本土文学史上成就卓越,但并没有完成对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间的张力所糅合成的传统文化、文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比较中拉社会经济等文学生发的外部土壤和条件,尤其是可从内部直接作用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文化之自然观等哲学、宗教内容,有助于发现在学术研究上据此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在莫言之后文学创作上深入借鉴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性别策略作为印第安文学复兴策略之一,在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性人”的形象塑造,厄德里克从性别杂糅的角度在作品中成功构建了主人公的主体性以及自己的独特创作理念。她的性别模糊策略动摇了读者对于中心的牢固信仰,并将这种震动波及到文化的其他领域。读者必须将新的性别观念和可能性拼合在一起,在动态的组合中拼接出自己的阅读图式。这是这种动态的观念赋予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以活力和极大的生存空间,民族特色的文学元素、灵活的创作策略以及富有弹性的创作空间使得它在美国主流文学中独树一帜,以自己别样的文学色彩吸引着众多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本土裔作家琳达·霍根的代表作《卑劣的灵魂》从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出发,揭露了美国白人的环境非正义行为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环境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通过讲述各种环境种族主义行为及其印第安人与此反抗的各种措施,霍根积极地为印第安群体发声,呼吁并寻求环境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6.
自“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造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流散"的视角重新审视华裔美国作家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归属问题。华裔作家具有双重身份、双重意识,作品中使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化符号的意义。以三位著名华裔美国作家及其作品为例,阐释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归属问题可知,中国文化在华裔作品中更多地是一种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文化符号,而不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双重文化身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19.
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的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的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的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