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是学风转变时期,同时也是散文风格丕变之时.二者之间在重人情、宗法经典以及从散文创作角度论述学术问题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无论是对中国学术发展,还是对欧阳修散文创作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准确地把握这种互动关系,能进一步开阔欧阳修散文,乃至于整个宋代散文研究视野,更好地把握散文创作理念以及创作风格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宋代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文章引述了从宋代苏洵到清代林纾等许多评论家对欧文的评论,认为发展到明清时期提出“风神”二字,已上升到美学层面,“六一风神”是对欧阳修散文审美特质最准确的概括。文章接着分析了“六一风神”的内涵和种种表现,并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索了“六一风神”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散文中,碑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欧阳修的碑志可说是“庆历”风云录,“系乎治乱”文。它全面地反映了庆历新政前后北宋政坛上围绕革新进行的激烈斗争,借碑志系统地宣传了革新的思想。这些碑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方式以及文章布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欧阳修的碑志是中唐、北宋中期事实上存在着的变法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散文具有明显"缓"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章法安排、句法安排以及用字等方面,"缓"的风格对欧文形成摇曳多情的审美效果、摆脱韩愈文风、自立门户以及引导元明散文风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强调欧文"缓"的风格对深入研究欧阳修散文,甚至是宋代散文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司马迁及欧阳修在显身扬名、垂传不朽传世观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以司马迁《史记》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及其他墓志碑铭散文为中心,结合历史时期其他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思想意识、著述宗旨、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评。研究认为,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传承了父亲的理想与夙愿,有着光大家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求“立名”、惧无闻的共同心理;司马迁和欧阳修都极为重视君子的道德品质修养,信奉并推崇彰明良善的创作宗旨,并具备为自己及他人传扬不朽的文才能力,司马迁主要通过《史记》纪史传人,欧阳修则撰写了众多亲人友朋、名流重臣、仁人志士的墓志碑铭佳作及《新五代史》,二人各以其创作实践了不朽的传世观;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以求实取信为原则前提,采用纪大略小、突显主旨的创作方法以保障文章传世不朽价值的实现,司马迁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实录精神,而对事实的信守也是欧阳修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一生著述丰富,就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言,当首推散文。散文的数量,除一般的应制文字、经说和各种杂著不计,也在五百篇以上。其中包括政论、山水游记、书信、墓志铭、赋文、赠序、抒情小赋等。欧阳修写散文,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落笔不凡,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积极入世、注重国计民生的积极因素,体现出他“切于事实”的文学主张。而从艺术方面来说,则呈现出一种纡  相似文献   

7.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注重奖掖后起之秀,曾巩就是其中之一。在其指导下,曾巩改变了早期散文气势外露而内蕴不深的文风。他的“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事信言文”等观点也影响着曾巩的散文创作实践和理论。  相似文献   

8.
2007年8月7日至9日,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主办,中共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与井冈山大学具体承办的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欧阳修故里永丰县城隆重召开。79位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欧阳修的生平思想、散文及诗词创作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会上成立欧阳修研究中心,欧阳修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在《与黄校书论文章书》中提出“文章系乎治乱之说”,认为能“见其弊而识其所以革之者”才是好作家;“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的散文,是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创作主张的。 当然,欧阳修的散文内容涉及面很广。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散文,主要是议论文,“博辨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深微而后止”。(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自北宋嘉祐元年(1057)苏洵入京谒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由于欧阳修的赞赏和奖掖,和次年苏轼、苏辙二子以少年同列进士高等,遂使“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进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经过元、明、清,逮至现代  相似文献   

11.
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祯齐名的著名文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晚年曾亲订平生作品为《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但由于政治和自身经历的原因,其诗风、文风前后有很大转变,他在编订全集时,必有所斟酌取舍,故而漏收了部分作品。今从清初别集中辑得其诗4首,文3篇。这些辑作,对全面了解彭孙遹的思想和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从安文江散文作品的具体分析入手,论述其散文的写作艺术特色:(1)他的散文总是以感觉的新鲜形成技巧的异彩,这种感觉看似初念,但实质上是某种感情意念深化后的晶体;(2)他散文往往以真切的感情漾出清新的画面,而画面交融着诗意,并以这种富有诗意的画面吐露隽永的情思;(3)他的散文语言囿着一种合力、张力和爆力,而又流畅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声响,从表达方式看,溶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像糖溶于水,看不出哪是糖,哪是水,只可品味。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叶,苏州府骈文名家辈出,前后相继,蔚为壮观,其中率先在骈坛自树一帜且号为大家者,乃是昭文邵齐焘。邵文“寻观往制”、涵揉众体,形成了以“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奇偶相参、以气驭文,文笔简澹、节短韵长和长于叙议、兼擅写景等方面。就文学史影响来说,邵齐焘以其“自拔于蹊径”的骈文创作,有力地推动了清代骈文朝着更为广阔的道路发展、衍进。  相似文献   

14.
论贾平凹散文的审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散在当代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20多年来,他不断扩展散的写作内容,不断追求新的审美样式,表现出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选材能力。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可以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农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宋代开始,一些绘画评鉴大师为了集画论之大成,多把前人画论抄掇一遍,然后再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最具代表的是韩拙的《山水纯全集》。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此书“抄袭”之处较多,并随意修改原著,态度很不端正,学术价值较低。然而,韩拙虽然“抄袭”很多,但有些思想却是对前人画论的再发展,意义重大。韩拙在郭若虚“三病”基础上“召匡”病的提出,在王维“意在笔先”思想下的“预想目前”、“笔法推之”观点,以及对荆浩“四势”、“六要”的新解和新“三远”的阐发,都是他有意对前人理论的思考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轼凤翔时期创作了30余篇散文,其中3篇杂记类散文的创作个性尤为明显。从这些散文中可以发现此一时期的苏轼,不但心系民生、心怀天下,而且已经有了对世事盛衰无常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苏轼思想形成、发展的起点,对中年苏轼的文学创作、思想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自谓"情之所钟",这个"情"不只是儿女情,而是"与物有情",以多情之心体验生活,感受生命跳动的节律。欧阳修的词深化了表现儿女情愁的传统题材,还表达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尽思考和对朋友亲人、自然山水的无限深情,流露出厚重的、发人深思的自觉的生命意识。欧阳修在创作实践上已经在无意识中逐渐模糊了词与诗、文的界限,为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坛上指出向上一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温优华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38-41,89
韩愈学杜变杜,通过"以文为诗"使诗呈现出新的面貌。江西诗派学杜学韩中,"以文为诗"乃是其学习的主线。在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倡导下,对韩愈"以文为诗"不断扬弃,通过艺术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法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