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都市圈中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上述的评价得出结论.对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为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障碍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犹如催化剂 ,使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出竞争和联合的态势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即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接轨 ,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 ,达到各方产业、市场、资源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等8市的全部行政区域。论述了滁州市在都市圈内在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滁州市与南京市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南京都市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心城市南京对滁州城市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城市扩展、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滁州市应对东向发展战略,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为滁州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在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解决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开拓新思路、选择新途径、采取新手段.从北厢地区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区的利益补偿协调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从交通设施协同、统一市场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协同、城乡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协同、统筹协同发展8个方面,构建了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进行协同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各都市圈在单项指标上分布不均衡,沈阳都市圈在公共服务协同、统筹协同发展方面优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但在整体发育程度上明显弱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  相似文献   

6.
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有利于形成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生态统一的平衡系统。先核算成都都市圈的相对绿色GDP,以观察扣除工业环境因素的真实经济增长绩效,然后以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城市绿色发展五维视角,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指标体系,利用极值熵值法对环境质量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都市圈的绿色生态建设不平衡,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低次序为: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因此,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尚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一步采取系统举措。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需求与资源的供给相互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资源,而资源的逐步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会使得资源型产业发展逐渐走向衰退。但是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资源型产业的成长模式进行研究,得出在资源型产业后应当努力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不能停留在粗加工、滥开采上。产品不能停留在低附加值和高能耗的产业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向精深加工环节发展,生产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精品资源性产品和特色资源性产品。  相似文献   

8.
作为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其中,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对旅游产业、会展产业的构成、旅游与会展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论证了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的可行性: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产业链彼此交织,旅游产业为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会展产业的资源和影响力则是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基于此,建构包括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在内的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发展路径上,包括支撑层面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与人才融合,基础层面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与市场融合,以及最高层次的品牌融合与文化融合;最后,与产业融合路径相对应,提出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的4项重要对策,包括培养专业人才、改进政府管理、发展骨干企业与整合产业价值链,以期对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空间流动规律,指出影响南京都市圈旅游流主要因素是GDP和旅游资源。针对南京都市圈及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节点城市将成为其崛起的有力支撑,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8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将节点城市分为4个等级,以经济带现有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桥墩,以节点城市为桥梁,以产业为支撑,确定各个节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定位,促进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1.
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和对外开放的领先区。苏锡常三市实际利用FD I与GDP增长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方式、FD I业绩与潜力三方面对比说明,苏锡常都市圈中常州在利用外资的速度、方式及业绩、潜力均低于苏州和无锡。常州应尽快改变陈旧的引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外资,提高FD I业绩指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由以经济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和谐社会"的均衡发展为主。在新发展观下,苏锡常三地之间的社会发展差异程度如何呢?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计算苏锡常和谐社会的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苏州的社会和谐程度(0.53)最高,无锡(0.49)次之,常州的和谐指数(0.48)在三地中最低;相比无锡和常州,苏州社会的和谐程度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赢。以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描述苏南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运用综合评价和协调水平模型就苏南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苏州为优质协调发展旅游滞后型,南京、无锡为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常州为基本协调旅游滞后型,镇江为失调发展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我国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比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 ,从制造业结构、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影响制造业发展因素等方面 ,找出苏南地区之间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认为尊重市场选择 ,对制造业进行重组与整合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业是建成制造业基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苏锡常五所高校1145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地区因素、工资因素、职业发展因素、所有制因素、职业认知因素.大学生的就业知识和接受就业指导的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因就业而出现了心理问题.苏南地区大学生既有创业热情又不乏理性.  相似文献   

16.
宁苏锡常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1994—2003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GDP、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并在比对全国同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三因素(人力投资、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苏锡常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的总原则与总目标是 :以苏锡常区域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为依托 ,以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为支撑 ,深入挖掘吴文化的内涵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倍增计划 ,促进苏锡常三市旅游业从三产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 ,将苏锡常区域旅游业打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区、精品区和高效益区  相似文献   

18.
苏州具有 2 5 0 0多年的历史 ,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苏州文化强市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苏州市坚持从实际出发 ,构建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努力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强市。  相似文献   

19.
初吴疆域不仅包括今苏、锡、常、镇地区 ,还应包括今南京和湖州地区。吴国盛时南界为今海宁至崇德、德清、莫干山、广德一线 ;西南界应包括今江西中南部 ;西界在寿梦、诸樊时不应包括今六安 ;北界不应包括武城 ,而应包括丰邑  相似文献   

20.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构建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对江苏及所辖各市人口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及各市目前都已经进入人口现代化社会,宿迁仍处在起步阶段,江苏及苏州等8市处在发展阶段,常州、无锡和南通处在成熟阶段。出生性别比过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过高,以及人们对人口生态状况现代化满意度偏低是人口现代化加速推进中的最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