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一个既关乎民众幸福,又牵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谐社会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存需求,完善民生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促进民生发展;必须着力完善制度体系,保障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高校档案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节拍,关注民生,加强校园民生档案的建设,以敏锐的职业嗅觉来抓住机遇。文章从建立教师业绩档案;接管毕业生遗留档案;强化档案服务意识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旨在建立和挖掘高校更加丰富的民生档案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民生状态相结合,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凝练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核心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基因;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和思考毛泽东民生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贯彻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旅游地民族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多益处,将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向。根据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旅游民生需求,实施增强发展权的造血式、保障生存权的输血式、"发展权+生存权"的耦合式旅游惠民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满足群众休闲消费、社会融入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彰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保障和促进当地民生改善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中富含着对人的思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民生的建设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发展的过程中依靠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相似文献   

7.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它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准公共产品理论、有限政府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分析,认为应重塑政府角色,由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转变职能理念,由教育行政管理转变为教育公共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近些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更多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进一步唤醒了公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仍很紧缺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消费的需求。本文依据对消费理论的研究 ,通过结合国外高等教育消费实践的探讨和借鉴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现状 ,对当前高等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决民生需要的理论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不断满足民生需要的实践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条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固然需要加强国家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但其最终的确立还在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不断完善。我国当前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社会根源和物质基础。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地解决民生问题,关注民生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民生为本位的时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其走向也要体现民生本位,把民生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为此,时代呼唤民生哲学的建立。以便为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指导,进而促使人民尽快实现个体自身完善,加快实现人类进入和谐社会境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关注青年民生,促进青年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青年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青年的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更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民生发展时代标志着一个国家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30年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两个30年,中国需要将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到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的民生发展时代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包括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过程中,民生问题凸现,社区教育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社区教育根植于民众,为满足社区广大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与民生休戚相关。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需要立足民生,充分倚重百姓,扩大民众参与率,培育社区教育团体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民众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发展,逐步实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独特的人本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以及生存条件、生存境遇,运用在改善民生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首提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当前,深入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非常契合实践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体、出发点、终极目标和民生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4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生理论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尊重人民群众是民生主体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重视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处理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