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理学角度讨论了"性即理"命题,分析了易学之"太极即理"说,探讨了心性论与太极阴阳的关系,认为"太极即性,阴阳即气"反映出朱熹理学心性论与易学太极阴阳范畴之间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其成果仅仅是围绕传教这个根本目标所达到的意外效果。因此,他的《天主实义》更应该成为研究利玛窦在中国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时必须认真对待的文本。在利玛窦的思想历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即由对与罗明坚合作的《天主实录》的满意到失望,《天主实义》的产生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文学真实性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文艺的真实性就是生活的真实。对“生活的真实”又有不同看法。一是认为,凡是生活中有的,作品中就可以有,应该有。二是认为,文艺所反映的生活真实,不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生活和任何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能够揭示生活本质和规律的那种“生活真实。”三是认为,文艺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普通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围棋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发明之一。围棋是一种高明的逻辑游戏,其中蕴涵深刻的哲理。围棋 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太极阴阳思想密切相关。围棋及其对弈规则是太极阴阳思想在棋盘上最直观、最充分的体 现。围棋的基本规则合乎逻辑的运算法则,围棋的基本棋形与八卦逻辑相通。睿智的中国古人甚至赋予无形 的、绝对的空无概念以活形,同时赋予相对的、有限的阴阳概念以死形。两眼活棋中的两眼一个表示空一个表 示无,单眼死棋中的单眼表示黑(阴)或白(阳)中的单一方面。围棋中的活棋表示绝对的存在,围棋中的死棋 表示相对的存在。绝对的存在是空无、相对的存在是阴阳。围棋的永恒魅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空无的绝 对神秘,二是来自阴阳的相对变化。棋法阴阳,空无是阴阳变化的枢机。  相似文献   

6.
朱震“太极”的形成 ,是批判继承先儒思想的结晶。他的太极观将汉唐的元气论和北宋时期的体用论思想相结合 ,不仅以“气”解释“太极” ,而且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其赋予“太极”以本体涵义的思想 ,对南宋以后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诠释“太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载立足于唯物主义气本论,对“鬼神”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神”是气之伸,气聚为物,自无而有,彰显气之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鬼”是气之屈,气散物溃,自有而无,返回气的本然状态,体现气之归宿。“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往来屈伸。“神奸物怪”见怪不怪,只要把它置于理性的法庭之上进行审判,就能不攻白破。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其《太极图说》开宗明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明白无误地表明,无极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的哲学以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为了传教,一方面极力地在“天主”、“上帝”与“天”,“人性论”与“仁义道德”诸方面将基督教与儒学进行揉合和会通;另一方面又无法去摸平相互间的冲突。尽管会通和冲突并存,但利氏成功地开创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对话的先河。它昭示着我们对待异质文化的最好办法和最有利的态度是“君子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从其气一元的宇宙本体论和重视经世史学及社会教化的实学立场出发,在批判继承朱熹魂魄说的同时回归先秦儒学原典,批判了民间迷信及佛教、道教的魂魄说,指出人只有一魂一魄,主张人与物因气之差异而理亦相异,以人性与物性根本不同因而不能相互转化批判了轮回说,并对祭祀之感格及灵魂不朽给予了理性解释,维护了儒家传统信仰。利玛窦则基于天主赋魂说与天堂地狱赏罚论,批判了儒家的魂魄说、佛教的地狱轮回说,并给予儒家的祭祀以非宗教的解释。从黄宗羲信奉主宰世界的昊天上帝,认为圣贤灵魂不灭,以及承认儒家祭祀之非宗教世俗意义等方面来看,恰好可作为儒家主流学者对于利玛窦所倡导和推动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的批判和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以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国人翟里斯写的,出版于1901年。其实,1880年由圣彼得堡斯塔秀列维奇印刷所出版的俄国汉学家王西里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才是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清代谢启昆的《小学考》具有目录学和语言文字学两方面的学术价值,惜一直流传不广。谭耀炬先 生的《小学考声韵》为我们提供了该书中声韵部分的精审读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15.
海外汉籍《文镜秘府论》产生于日本文化在中国文化全面影响下凝结成形的时期,它既是为了适应政治教化之需而编,也是为了帮助日本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之需而编。从空海种种“济世”“经邦”之举以及日本人对《文镜》之评价,我们发现《文镜秘府论》千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必读书,且对日本的汉诗学、悉昙学、和歌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面子理论为框架,以汉英学术书评语言为对象,运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书评作者、原作者和读者面子的角度对书评的评价策略进行语用分析,归类总结汉英书评中作者实施的正面面子策略和负面面子策略,及其不同文化背景下评价语言的异同,探究汉英学术书评语言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而其书名又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因此,书名的翻译尤其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预期读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影下,在全球汉语热、中国热的热潮下,英译中国古典名著书名时应采取音译为主,后加夹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柏勋新著的<语文教学情趣论>是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出现的一部开拓了语文教育研究新视野的好书.它以明智的课题选择、坚实的理论基础、浓厚的思辨色彩、丰富的实例展示等显著特点,启示读者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向国外推出我国经典著作译本的热潮中,北大资深教授罗经国先生英译的《古文观止精选》以其出色的译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目前我国古代散文的英译本似不多见,罗先生的这一译本就愈见珍贵。拟从信、达、雅、美的视角着眼,对罗先生的译本作一简略的评论,并由此得出结论:该译本乃上乘之笔,属经典英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广韵>是研究汉语历史音韵和考证文字音义的重要书籍,也是编纂、修订兼注古今音的古代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的重要参考资料,但由于<广韵>作为韵书的性质,在确定异读字的性质和音义关系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经典释>等音义书是弥补<广韵>局限性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