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阈。胡适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胡适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素问》体现我国古代医学成就,是重要的中医典籍,其中的上-下空间隐喻是民族体验的映射,体现了特有的中医文化。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对比分析了李照国教授、旅美中医师吴连胜、美国医史学者Ilza Veith对于上-下空间隐喻的译文,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大都使用意译,李本注重文化维,吴本更注重交际维,Veith本语言更灵活,但理解错误率比其他两个更高。"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为结合三个译本的优点,可实现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都能有效转换,这样就可提高译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多维转换论”是生态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译者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译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出发,在译文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茶加工工艺文本语言结构复杂、文化内涵丰富,英译难度较大。文章从多维转换论视角出发对茶加工工艺英译进行分析,结合三个维度探讨茶加工工艺英译的难点,从而进一步探究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完成茶加工工艺英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广告翻译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发挥其主动性,从语言维、文化雏、交际维等多个维度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三维”即交际维、文化维和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出发,对丽江世界遗产景区的英译文进行举隅解读,探讨外宣翻译的“三维”转换。译者在产生译文时,在交际维上应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在文化维上应突出文化内涵,在语言维上应注重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以此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改写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策略选择,旨在更忠实地呈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能保持译语的流畅。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对此颇具解释力,并赋予翻译改写以理据。语言维的改写,旨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维的翻译改写,旨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更多地“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以努力实现英汉语言文化信息的动态对等。交际维的改写,旨在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1.
以金融文本的英汉翻译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文本的特点与功能,从翻译适应选择的视角,探讨译者如何在金融翻译生态环境中实现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核心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产出最为准确、规范、贴切的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拓宽视野,开始将翻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观点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生态翻译主张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并通过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进行翻译质量评判。由于广告语翻译涉及文化因素的转换,语言韵律等特征的处理,因此生态翻译学方法论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可以为广告语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广告语翻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告语应该被视为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应该是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关系。应该在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语的内容、受众、源语及目标语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进行翻译,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多维度解释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基于该理论的研究,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词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视角对比分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四个英译本,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提升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狼图腾》的葛浩文英译本,着重探讨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时是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选择转换的,他的成功翻译为后辈再翻译中国作品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以便以后能让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真正地做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6.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编著了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书中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为中国译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该书提出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本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译者,应了解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所展示信息的状态.准确把握公示语的语言风格,维持公示语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3个层面做出最佳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归有光《项脊轩志》的David Pollard译本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以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多用物称主语,并注意了形合、意合之间的差异.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运用了意译、解释性翻译、添加译注等策略.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译者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传达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美感.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提高了《项脊轩志》译文的翻译质量.分析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旅游咨讯,并且通过展现国家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来树立国家形象.通过字幕的翻译可以使更多观众冲破语言障碍获得影片传达的信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考察《远方的家》字幕英译,认为译者遵从了字幕翻译的特点,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通过恰当地应用字幕翻译的策略,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实现了多维度适应性转换.《远方的家》是符合整体适应选择度高的标准的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