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通过对汉代徐州地区体育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和对其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发现汉代的长袖舞、建鼓舞、棒舞、剑舞、傩舞等体育舞蹈项目是多文化的融合,具有民间民俗性、休闲娱乐性、融合与创新性、参与的广泛性、价值的多元性等文化特征,对匡扶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大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龙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龙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不可更改,“弃龙”并不可行。“人龙”是中国龙的本质,是中国龙文化的最高境界,弘扬中国“人龙”精神,赋之以新的文化元素,创制中国龙之新形象,实乃有力回击“弃龙”之文化思潮、保护民族精神遗产和创新中国龙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熊猫舞”是九寨沟县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和模仿动物跳舞,它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狞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哆耶舞”是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式舞蹈,具有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特征,显示了侗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娱乐性。侗族“哆耶舞”在形态、结构、音乐、表演及生态生成等方面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为侗族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哆耶舞”中所表现出的祭祀性、封闭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侗族人文精神,蕴含着侗族人朴素的审美追求。生态与民俗的结合、审美与环境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构成了侗族“哆耶舞”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远古先民崇拜普舍树即“巴舍树”.“巴舍树”也就是“扶桑”.是“大树”之意;“摆手”是后人音译.与舞姿相关.“摆手”、“巴舍”、“普舍”本是社祭.由此探知.摆手舞初源即为社舞。摆手舞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天”、“树”、“土”、“鬼”四个方面.其文化流变至今实谓欲求来年平安而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价值层面上研究道德是目前国内学者重视的“焦点”.本文作者从道德发生的文化属性、道德范畴的文化特征、道德评价的文化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泉州踢球舞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性、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泉州踢球舞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归纳了其历史意义;同时从形式、内容以及音乐三个方面来分析泉州踢球舞具有的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鼓励社会重新认识泉州踢球舞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维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活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大乘佛教中观派创造人龙树的新命题“缘起性空”说作了哲学评析。“缘起性空”说的提出,对佛教哲学发展中的“有执”和“空执”观点的批判,是重建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新思想,是从新的角度达到对此岸世界价值的否定,对佛教哲学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此说本身虽有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辩证法思想。对此,本文作了尝试性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文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在中西语言中具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中西文化中存在着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5.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存在着理性相通之处,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是对今天的统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得道”思想同样能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铜马非马——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马踏飞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踏飞燕"是件属于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现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人们往往从其具体形象上认定它是奔马和飞燕的造型.通过分析其历史背景,揭示出它是汉代崇龙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汉代龙凤文化进入和谐的时代写照.其马不是马,而是马龙;飞燕也不是燕子,而是凤.将"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寓意着事业的龙马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余端嵘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67-70,74
太极玄学与舞蹈、书法三者表面看似无太多关联,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玄学与舞蹈、书法的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气”、“阴阳”等这些方面,对其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剖析阐释,指出“内求”、“意”、“空间运作规律”等两两相通之处,并结合部分具体相关的舞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