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语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在交际活动中对意义的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如此。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言语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两者同时存在 ,共同制约着翻译。语境不但对词义的取向起着决定作用 ,而且还影响到译文对原文风格和人物性格的再现。译者应根据原文风格和人物身份等因素构成的语境 ,充分理解原文并把握原文特点 ,以图准确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指出散文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英汉民族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翻译动物名词时 ,应注意不拘泥于原文的动物形象 ,在保持原文含义 ,不损原文风姿的情况下 ,灵活多变地翻译动物语言 ,进而达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运用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而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原则。新的实用型翻译原则应是:先理解,再翻译,再理解。意思就是先博览群书,理解好了原作才能翻译;认真翻译完全文之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全面的修改。错译的原因全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据此原则理解好了原诗的三个层面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话,才能将原诗的意思翻译到位。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也要理解到原作的修辞风格、语言风格等。因此,除了要尽量翻译出原作的内涵之外,还要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5.
从风格翻译手段角度看林语堂英译的《幽梦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风格翻译手段的视角,即对应、重构、以及淡化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语堂英译的《幽梦影》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展现其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通过对具体风格翻译手段的分析对于研究林语堂的译作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隐喻翻译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以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隐喻的对等性翻译策略既反映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一种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依然是我们在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中,人物的心理、言行必须符合人物的典型性格,符合人物的相互关系。翻译应注重整体把握,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是形似与神似发生矛盾,宁可离形一尺,也不离神一寸。译文不仅要表达原文的表层意义,更须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蕴,还得注意语意的衔接。文学翻译不是文字翻译,文学翻译要表现出作者的风格、文采、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特有的美。应尊重并珍惜原文中固有的形式美,或对偶、或排比都应尽可能保存。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翻译。它不同于科技和政治性文章的翻译。苏联翻译家索伯列夫指出:“文艺翻译的特点就是用形象翻译形象,或者更准确地说,用另一种语言重现原文的形象,不允许按照字面来复述原文,而要求译者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是说,要求大胆自由地(但绝不是任意的)对待原文。译者的自由,不受原文词汇形式或者结构学形式的限制,而以必须忠实于作者的创造的形象为限度。”  相似文献   

9.
把散文翻译实践与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中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历年英译汉比赛原文的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散文的特点,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得出:散文的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读者欣赏到散文所蕴含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外宣翻译应侧重顺应语境,注重语用分析,避免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信息重构,以期取得最佳语用效果,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风格语境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分析文学翻译中文体风格语境对准确理解原文,再现原文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散文可以很好地展现作者的感情,且风格多样,因此对散文的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译者必须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很好地翻译出原文的风格、意境。张培基先生翻译的散文不论是从意境还是风格上都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从译者能动性角度分析张培基对《背影》的英译,以更好地探究在翻译中译者应该怎样发挥译者能动性,更好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13.
引申改变诸多风格元素,导致风格变形,语义失真。根源就在于引申只适用于描述译文与原文的语义对应关系,一旦升格为翻译方法,应用到翻译之中,则容易出现偏差,误导翻译实践研究。翻译方法不是产生于译文与原文的对比之中,而是来源于对文本诸多语义元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它的艺术观包括一、满足审美需要,突出形象传达;二、把握思维特征,处理语言变量;三、发挥译语优势,传达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小说文体学理论,从主题、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斯坦培克中篇小说《珍珠》的两个汉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在语言表现层次方面的细致分析,剖析了两个译本的利弊,并由此提出,翻译时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就是对原文主题、结构和语言等风格的再现。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原作,更要传达原作的风格。对译本进行文体学层次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把握原文风格,提高翻译层次。  相似文献   

16.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技文章的翻译技巧刘誓玲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一篇好的译文不仅需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忠实于原文,而且还应将原文的文字技巧、写作风格在译文中再现出来,达到既能表意、又能传神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翻译以“信”为本,必须忠于原文。不仅要忠于原文的内容,还要忠于原文的风格和语言形式。本文从这一原则出发,具体谈论在长句翻译中尽可能使译文在语言形式上接近原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主流媒体在非常态化情况下,为维护本国利益,从政治角度大肆恶意抹黑中国国家形象的事例不在少数,造成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主观印象出现“反差”。政治文献是我国改革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最好注解,是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关联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者在推理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时的思维活动。在语篇释意过程中,译者充分体现主体性意识,根据原文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以及文本内外因素所设置的语境,推理出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等同的最佳关联。依托关联翻译理论,聚焦微观语言技巧层面,从语境、词汇、语言风格3个维度阐述译者在翻译政治文献时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策导向性,准确推理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寻找最佳关联。本研究对自塑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