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风丧葬礼仪是乡民社会小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逝者的文化身份在“血地一体”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准确定位,在繁复多样的仪式中,痛失至亲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获得精神的慰藉,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得到克服。丧葬仪式实现了个体生命的象征性“永生”。  相似文献   

2.
“开笔礼”仪式是小学教育场域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儿童走向“成人”。在人类学“阈限”思维的理论逻辑下,“开笔礼”仪式将儿童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程中,让儿童在“分离—过渡—接纳”中体悟生命流转与进步的意义。“开笔礼”仪式由古代蒙养教育传统发展而来,穿越古今之变、贴合时代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探寻儿童走向成人的行动线索。作为教育实践,“开笔礼”仪式以“打基筑模”“习事明理”“修身正心”为价值预设,进而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实现了引导儿童走向成人的根本教育旨归。  相似文献   

3.
从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宏观层面来看,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但就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具体情况而言,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跳丧”、“打撒吨嗬”、“闹大夜”等具体歌舞环节,则是土家族独树于世界人文之林的鲜明旗帜。对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专门解析,可以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运用经济学分析宗教转型问题成为学界热点,学者们亦积极探索宗教市场论的中国化道路。中国素有礼莫重于丧一说,丧葬仪式展现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微妙联系,该文重点考察民国至今福建省仙游县鲤城镇的民间丧葬文化,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展现代表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代表本土宗教的三一教间的竞争与合作,简述不同信仰导致的仪式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证方法介绍了甘洛县尔苏藏族丧葬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尔苏藏族丧葬礼俗体现的家族凝聚力和亲朋好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丧葬习俗在尊重生命、孝顺长辈、厘清姻亲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是强化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和增进亲朋好友和村寨地邻情感的重要机会,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丧葬仪式一方面为死者的人生画上句号,对死者具有终结意义.另一方面,丧葬仪式对生者具有深刻的抚慰意义,仪式要安抚生者的心理情绪,要重新整合亲属之间的关系,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唐王朝在前代的基础上,以礼、律、令等形式把丧葬活动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要求臣民及时报丧,以礼安葬死者,约束归葬行为,并对丧葬过程中违背礼教的臣民进行处罚.唐政府介入丧葬活动的特点是“以礼入法”,功能及意义在于社会教化和体现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学科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研究和将音乐置于信仰仪式中的研究两方面,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容易将“音乐”与“文化”孤立开来,因此,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是否更应该关注鄂西土家丧菲仪式的复杂地域性问题、“仪式”与“音乐”的功能以及“局内人”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的观念中,人虽然死了,但其灵魂依然活着,它将在竹神的引导下进入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存。在布依族的丧葬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布依族关于死后生活的遐想,充分地体现了布依族关于生与死的观念。就布依族丧葬而言,其中的栽“龙戈”和“赶鬼场”两个环节,展现了布依族与众不同的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整个仪式过程,通过人与灵的沟通,把死者的灵魂送入了灵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鬼魂崇拜、灵魂不死体现了布依族对死的沉淀和关照。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10.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1.
方相的形象出自《周礼.夏官.方相氏》。在丧葬礼中,方相是引导死者灵柩的葬仪开路之神。中古时期,丧葬方相在礼制规定上产生等级分化,分为方相、魌头两个等级。唐代以后,丧葬方相由真人扮演逐渐演变为器用化的偶俑;丧葬方相的使用进一步商业化,成为一种可供租赁的商品,导致了民间葬仪僭滥使用方相;方相的表演舞台从傩礼与丧葬礼并重,演变为专司丧葬礼,成为"专职"的葬礼开路之神。方相传说用于发丧与黄帝之妃嫫母有关,其形象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进一步神化。葬仪方相正是原始巫术信仰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残存形式,在葬仪中发挥了重要的禳除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农村社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丧葬仪式越趋复杂化即是突出表现。当前丧葬仪式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风水观念依然严重,跪拜礼太过讲究,亲属关系复杂化,丧葬程序不断增加。丧葬仪式复杂化,把大量资源和金钱花在死者身上,使农村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甚至是严重浪费,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还是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只有负面影响,没有积极作用,使得文明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要提倡节葬,反对不合理的丧葬程序和仪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订婚仪式中的泼水礼是彝族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四川省会理市通安镇的彝族订婚 仪式为例,结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分析订婚仪式中泼水礼产生的原因。 在彝族订婚仪式中,以女性为 主导的泼水礼存在“结构”和“反结构”现象。 以仪式过程理论分析,证明女性群体泼男性群体这种现象在仪式中具有合理性。 但在分析仪式形成的起因时,不仅要从结构性张力的方面来探讨,还需要从水崇拜、戏谑行为和抗拒与接纳等社会结构之外 的原理进行解释,以探究彝族的订婚仪式阈限期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礼的制度设计是靠人的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礼的实践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作为礼仪制度的承担者,有把外在礼仪制度内化为人的德性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成就德性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的原始生命得以扬弃,文化生命得以升华。“学”与“教”是推行、灌输礼的有效机制,礼的形上本源价值与礼的繁文缛节具有不即不离的性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死亡认知是人类死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息息相关.丧葬仪式不仅仅只是一种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认识的最后沉淀.该文以盘县羊场布依族“非正常死亡者”的丧祭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该仪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原始的生死观以及“非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仪式”在社会秩序的强调和整合上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典礼仪式乐歌 ,一指祭祖仪式乐歌 ,二指应用于燕乐、乡乐、大射诸礼中的乐歌。本文依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诸种乐歌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诗经》的编排明显受到典礼仪式的影响 ,诗乐礼有先后之别而统一于仪式之中 ,典礼仪式具有宗教、伦理和艺术表现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时候起,祭祀和丧葬礼仪便成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孔子对此就相当重视,有“祭如在”“事死如事生”的领悟.纳西族的《东巴经》在祭祀,特别是丧葬仪式上与《论语》有着同样的内涵,他们通过“祭如在”的仪式,表达着积极乐观看待死亡的态度,渗透着对生命本质意义的领悟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佛教内含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仪式和典籍等都是其表达方式。佛教仪式与佛教典籍在表达义理时形式不同:典籍以文字为载体,强调对佛教教义进行哲理和学理的思考;仪式以表演为途径,侧重对佛教教义的感悟和体验。正是仪式的过渡性和过程性使得信众从典籍中学习到的佛教生命伦理思想实践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主体是儒家传统丧葬礼仪,其绝大多数仪式见诸《周礼》、《仪礼》、《礼记》,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这“三礼”或前代丧葬礼仪,只有极少数仪式源于佛教、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北宋皇帝丧葬礼仪对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