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明代中叶以后苏州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说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 ,从一个方面推动了吴门画派的发展 ,并以此为切入点 ,揭示了经济与艺术的关系 ,说明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在明代前期由于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和重建这一地区的措施和优惠条件的激励,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副业和商业经济等方面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作者认为,绝不能因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整体性衰退,就否认明代前期这一地区经济繁荣的客观史实。作者最后还提出了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真正衰退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即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后。  相似文献   

3.
明代徽州的官府和宗族组织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发挥出非常有效的社会调控功能。其防灾和救灾措施主要有储粮备荒、蠲税减租、赈济饥民、掩骼埋胔、通商平粜、医疗救助、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明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贫富差距空前加大.这种社会存在影响了社会思想意识.一方面工商皆本等标志着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宝贵思想产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崇拜金钱财富的思想也恶性泛滥起来.这造成了明代经济领域诓骗窃夺现象的空前盛行,这种社会现象广泛地发生在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实行诓骗窃夺之人,采用的手段多而狡猾、残忍.面对诓骗窃夺的严重危害,明朝政府、各阶层人士、特别是有社会责任心之知识分子,进行了多方面的防范和斗争.  相似文献   

6.
明代戏曲出版由前期的沉寂到后期的繁荣,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奠基期,洪武-弘治时期(1368-1505);鼎盛期,正德-万历时期(1506-1620);继盛期,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这三个时期的形成既源于明廷的一系列政策和商品经济的刺激,又与戏曲自身的发展理路相关.  相似文献   

7.
地方精英是指除当地政府官吏之外对地方公共事务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群体。明代河南地方精英参与灾荒应对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儒家思想长期熏陶形成的道德约束,国家奖劝产生的政策激励,地方官员忠于王事的努力劝谕,以及因果报应信仰带来的强制都对他们的救荒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自身经济、安全、名誉等利益的考量则是明代河南地方精英积极应对灾荒更为现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追求"个性解放"思潮的涌动,明代,尤其是中叶以后的汉族社会奢靡汰侈,世风日下,人们纵欲拜金,放浪形骸,各种社会恶习炽烈,其中就包括赌博,对这一现象的探索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灾荒之频繁,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远较其他地域尤甚,形构出淮河流域一种典型的灾荒文化记忆,全面而深刻影响到淮河流域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审美风貌及艺术格调。即使在后灾荒时期,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仍感受着"灾荒记忆"这一"深层结构"的存在,无论在叙述形式,抑或叙述内容等方面都能触摸到灾荒文化的脉动。当代淮河流域文学的灾荒书写具有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阐释空间,表征着当代淮河流域作家个体体验与现实关怀、审美书写与责任担当等现代性价值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彰显出淮河流域文学的公共性命意。不过,囿于当代淮河文学难以对淮河流域民众在现代性冲击面前因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本土与他者间的矛盾或冲突而引发的内在灵魂的挣扎和痛楚予以艺术转化和审美超越,也失去了由此而可能生成的思想深度和文本厚度。如何促使当代淮河流域作家的成长、成熟,才是淮河流域灾荒文学真正成熟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