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化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必须首先解决范畴界定,且应符合规制逻辑。国家立法处理科研不端行为,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化改造。法律化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原则,具有规范意义、价值意义及现实意义上的正当性。根据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解释,是科研不端行为法律化的主要方法,也是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中的基本认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作为澳大利亚国内最重要的国家科学基金机构,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已经构建起一套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应对处理机制.包含一系列实体性法律标准及程序规定,涉及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一般性程序、法律责任、违法者权利保护、程序公平等问题,其中包含着可为我国有关立法所借鉴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维护科研诚信的任务主要是由大学与科研机构来承担的。因为德国科学界认为,政府的管理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效率低下的。为预防与惩治科研不端行为德国相继出台了三个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法规:一是,1996.12.11德国联邦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制定的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法律规范;二是,1997.11.14马普学会的评议会通过了"质疑科研不端行为的诉讼程序";三是,1998.1.19德国研究联合会的学术自我管理委员会详细阐述的"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赚科研不端行为的指南"。这三项法规的出台,使应对科研不端行为成为有法可依的活动。它们界定了科研不端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调查程序、阐明了制裁的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个著名实例说明了这一点。面对科研不端行为德国科学界重自我管理、重预防和对检举者的保护、责任划分明确等做法都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造假、剽窃、骗取科研资源、侵犯他人署名权等违背科研道德规范的各种行为.利益驱动所致、评价体系导向、监管力度不够、文化和道德水准不高等是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诱因.对科研人员和委托人的博弈分析表明,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概率与委托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收益、损失以及科研人员的正常收入、进行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额外收入和被发现后的损失相关.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利益观;完善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严惩科研不端;提高学术修养,坚持科研诚信.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类型主要有权力寻租型、弄虚作假型、重复泡沫型和追名逐利型等。科研个体主观上的科研价值认识模糊、科研规范意识淡薄、科研荣辱之情缺乏,以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政学合一、高校学术职称评定的集权操作和科研纠错机制的被动无力等客观原因是诱发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科研不端行为既践踏了科研的尊严、毁坏了大学声誉,也阻碍了科技强国,需要我们予以深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是从法律角度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评价——合法或不合法,对其探讨有助于人们认识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性、推动国家对科研不端行为防治的立法。目前,传统道德手段已难以有效抑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发生,部分不端行为又严重损害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不得不介入;应该以危害科研委托或合作关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科研不正当竞争、妨碍科学进步和社会诚信氛围建设为标准,作为法律介入科研不端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的泛滥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科研发达的国家也已经开始运用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入罪符合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科研不端行为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科研不端行为入罪应当坚持“严而不厉、宽严适度”的刑事政策,置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在本类罪中,应少适用短期自由刑,由罚金刑来替代,并且要完善资格刑。  相似文献   

8.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文章在论述科研不端行为属"法律问题"性质的同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概括。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形成从利益、道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寻出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产生科研不端行为原因的分析,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国内相关制度入手,对如何防控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制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科研不端行为既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政府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具有法律和管理上的正当性,但政府在介入科研不端行为时,必须处理好与科研单位、科学共同体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既不能涉及范围过广,也不能审查过深,应该主要起政策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频现科研幂诚信现象。对比“学术失范行为”“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等概念,采用“科研不端行为”的说法更为贴切。我国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处于各部门规范遍地开花、规范不统一的局面,在借鉴羡国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有必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处罚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专门机构,加强诚信建设,并将一些严重科研不端行为列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1.
瑞士的科研不端治理模式是以科学界自我管理为主导的单层管理模式,科研资助机构与科研承担机构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成立独立的执行机构对本部门的科研不端事件展开调查。其中,国家科技基金会的做法是在借鉴国际标准与德国经验以及瑞士科学院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瑞士科学院在治理科研不端问题上强调基层自治、程序的客观性与独立性、程序流程的层次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内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及表现形式,研究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学术研究素养教育的缺失,受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以及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和规范管理制度的缺失,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违纪法官、检察官的责任追究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并以内部行政审批式的程序运行,存在追究主体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追究方式呈现分散化,追究程序内部化和行政化的重大缺陷。设立统一独立、外部性的司法违纪责任追究主体,适用诉讼化追究程序,是追究司法违纪责任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论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的规范基础主要是行政法律规范,兼及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和内部规范等。国家科研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国家机关与科研人员的法律关系,国家机关与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法律关系,科研人员与其所在单位的法律关系,各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内部之间的法律关系等五种类型。以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以及科技部的三部规范性文件为样本,研究其所设定的法律关系,可以发现其各自特点与不足。并由此发现未来立法发展的三条道路,以及现有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是科研院所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在对当前影响科研团队"发展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科研团队组织结构,抵制学术不正之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重视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完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加强科研团队成果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提升科研团队发展力。  相似文献   

16.
探寻一条科学的入罪路径是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刑事规制的前提。我国刑法的入罪路径包括司法入罪化和立法入罪化。在立法时机成熟之前,应充分利用现有立法资源,先行实现部分科研不端行为的司法入罪化。但是,科研不端行为的司法入罪化很难实现法益的全面保护,并且,某些特殊的科研不端行为无法通过司法入罪化的方式来追究其刑事责任。因而,走立法入罪化的路径,通过创设新罪来规制科研不端行为,才应是最终的选择。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入罪化不宜采用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模式,而应采用单行刑法的立法模式,并以此为将来刑法典的全面修订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