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同时还与当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随着消费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渗透性的增强,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构。以下,本文将从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电视文化的结构要素、电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过程等维度阐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是近几年引起文化界特别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这种关注还起步不久,因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这种文化属性的确认上,而确认的方式主要是以展示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的文化印记为手段,并没有深究其根源。本文作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而且,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而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新闻传播在影响社会文化方面亦具有主动的姿态,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本文揭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文化性差异以及新闻传播中带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三种手法,并分析了新闻传播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媒介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当今,声乐文化领域的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传播手段、市场变化以及消费服务意思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声乐文化消费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声乐文化消费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本文力图从当前声乐文化消费的特征入手,在分析基础上反思声乐文化消费,从而为形成可持续健康的声乐文化消费市场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品属性包括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前者是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固有属性,后者是个人对产品主观感知的汇总综合。论证了文化产品属性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原理和影响机制,强调文化消费的体验性特征。以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数据为来源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设置了8个反映图书属性的变量,在进行对数模型估计的基础上,运用一阶差分模型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表明,图书类型、丛书、获奖、评论数量等属性对图书消费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研究结果对图书的创意、生产和销售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围困下,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呈现新的样态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行为动机的庸俗化倾向、内容择取的娱乐化偏向及产品形式的符号化转向。当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容易从多元文化观念入侵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符号价值营销消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体性,以及媒体舆论过度介入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决策。分析影响青年网络文化消费的多重因素,引导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健康发展,应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宗旨,以完善内容供给为手段,以主体素养提升为目标和以空间治理为保障,提出对满足青年文化需求和激励其成长成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的影响: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传统文化,成为不健康文化渗透的工具。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取向,增强其文化自觉意识,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场域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夯实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防火墙”;争取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网络文化安全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降,在传统报纸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传播的基础上,网络博客成为文学媒介传播的一种社会时尚,催生了新型的文学伦理,尤其是在地震面前,诗人与诗歌借助网络博客重新铁肩担道义,扭转了大众消费时代日益沦丧的精神滑坡现象。同时,专业性诗歌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的电子化、扩版化也加速了诗歌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8.
"逆文化"现象是21世纪全球网络跨文化传播日渐严重、不可忽略的文化失衡趋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逆文化特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悖逆,以及与外来文化共融中产生的文化变异。如何调控网络传播的逆文化状态,将成为21世纪中国网络媒体及新闻传播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消费呈现出符号化、观念化的特征。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社会已然笼罩在消费文化语境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下,新世纪的文学有着诸多复杂的面孔,各种文学之外的无形之力在角逐。从消费文化语境入手,考察新世纪诗歌的喧哗与躁动,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诗歌的审美特征,发现其存在的困境与超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与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又有产业商品属性,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全面、利学、辩证地认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商品属性,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解放,落实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提升文化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兼收外来有益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大发展格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12.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以关中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文为题材,体现关中地域特色的诗占有显著的比例。关中水深土厚的自然环境使其诗具有高远空阔的地貌特点;安土乐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其诗具有朴澹安恬的风土人情;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氛围与平和安宁的个性又使其诗具有了廓落雍和的胸怀气度。  相似文献   

13.
王小妮的诗,表面看起来与禅关系不大,但无论是其对世界的体悟方式,还是基本的诗思方式、语言方式以及诗中透露出来的自我,都有着与禅的深层相通,但又与一般的禅言诗有着明显的距离。王小妮诗的这一特点,显示了当代诗人与禅文化发生关系的最一般与最深刻的方式,是传统文化隐形地渗入和滋养当代诗歌的精彩个案。  相似文献   

14.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6.
姚文仓《行吟集》中的新古体诗,在诗艺诗美上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具有感兴和神思美;意境和意象美;气势和风骨美;情致和理趣美。这四美,不仅是姚文仓诗在诗艺诗美上的特征,也是他在诗艺诗美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文脉的中国古典诗词可以为地方旅游业利用。学界目前虽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整理已比较关注,但是对于古诗词在旅游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以位于江南水乡六镇中心的江苏省吴江市为例,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相关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爱情和自然的诗,并在创作中直接秉承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情调。他在情诗中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精神,并呈现出深情诚挚、含蓄优美的古典美学特征;体现了徐志摩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