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涵盖生态、经济与社会等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和其他社会基础作为生态建设的支撑。海南作为最先建设生态省的示范区,其优势已逐步显现:在自然生态上,主要表现为优越的气候与区位优势、丰富的海陆资源以及多彩的旅游资源;在生态文化上,具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风情与正在形成的现代生态价值观;在战略支持上,有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这三大优势是海南生态省建设最具有竞争力的条件,也是海南生态省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内涵,地方生态立法是生态省建设的法制保障;吉林省关涉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与规章存在着立法方式脱离实际、立法内容不周延等缺陷,为了实现生态立法对生态省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需要加强和完善吉林省现有生态立法。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安徽的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人口的不合理发展使安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成为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最大难题。为此必须优化人口环境,促进生态安徽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三步走”战略的需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要加快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及其基地和队伍建设,为科技产业化提供源泉和后劲;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发挥政府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作用等一系列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措施,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实施国家创新,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淄博市在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其主要经验是:坚持特色导向,依靠科技增强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中心,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淄博市在县域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然需要做出不懈努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是: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构筑区域人才优势;发挥政府服务引导职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省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基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区域。自古以来,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福建背山面海的独特地形地貌与优越的气候特征,使其形成一个有相对独立特征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有明显自然资源组成、结构、功能差别,以及经济优势差异的三大生态经济圈,注重福建生态系统的整体与区域特征,保护与建设好三大生态经济圈中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与关键。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指引。习近平创新创业思想正是时代的需要,大众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创新创业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等。这些思想精华对于当今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积极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作重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转型是河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产业发展路径的确立为全省生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内在制度的演化,形成与外在制度的互补,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继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着力提高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采取多项措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推动和促进河南生态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作重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转型是河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产业发展路径的确立为全省生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内在制度的演化,形成与外在制度的互补,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继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着力提高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采取多项措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推动和促进河南生态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积极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作重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转型是河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产业发展路径的确立为全省生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内在制度的演化,形成与外在制度的互补,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继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着力提高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采取多项措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推动和促进河南生态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海洋科技创新是涉及多专业、多系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在特定区域内海洋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上的分工特色与共同的技术基础,区域内海洋科技各创新主体间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创新。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区域海洋科技协同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认为建造良好海洋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发挥区域内海洋科技隐形知识的邻近性优势是协同组织序化的基础;外部动力的诱导驱动与内部动力激励约束是激活协同组织的活力的主要方法;有效的沟通,科学的支配与协调是确保区域海洋科技协同组织正常运行,产生整体功能效应,达到协同的目的与效果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已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 ,必须从战略高度采取对策 ,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构建基于“一校三体”的“三足鼎立”立体网格状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例,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出研究型大学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和创新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知识经济是人才的创新经济,是人才协作的经济,是人才高效率的经济。科技创新团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型中国呼唤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文章重点谈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在全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与绿色经济的大潮流下,为促进云南省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省情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即包括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已成为推动我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县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创新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结合课题组对河北省部分县区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实现低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助推低碳文化和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引擎,低碳文化发展是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心理机制和社会基础。加强低碳文化科技创新,需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加强低碳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低碳文化产业和低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阈下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均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供需及服务主体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构性瓶颈。造成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引发的三个:短板效应1.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2.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3.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求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在制度层面上完备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进而建构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