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傩,是一种产生于史前的,具有宗教性与艺术性的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起源于原始的狩猎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周时,傩成为国家礼制,周傩也就成为古傩的样板.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傩礼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逐渐向世俗化方向演变.这种变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而渐成主流,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产生.从傩礼到傩戏的演变,也验证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同宗教祭祀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刍议     
傩和傩祭,是我国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傩,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学研究中,属于巫文化范畴。巫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一切巫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众多文化事象。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傩祭、傩舞、傩戏等,在民间都是靠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传承的民俗现象。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巫文化曾经是其先导,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从而构成今天我国民俗文化的多彩背景.  相似文献   

3.
傩祭祀经历了数千年的衍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文章以体育学为视角,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傩祭祀活动主观上是人们祈求消灾纳吉、安宁康泰,而客观上却营造了一种古老的民众运动健康观;傩祭祀仪式中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客观实践,具有原始性的体育因素,孕育着现代体育之内容;傩祭祀活动也是田野中国游戏竞技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  相似文献   

4.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间艺术综合形态——傩舞的深入研究,探知婺源傩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从婺源傩舞的典型剧目、人物形象、傩舞面具等几个方面分析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系统地挖掘、搜集与整理.使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通过民间艺术这一古老的载体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傩和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事象。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这种巫术活动在广大中原地区曾十分盛行,有国傩和乡傩之分,但其主题都是驱鬼逐疫。到了宋代,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保存驱鬼逐疫的仪式外,增加了许多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戏剧表演。宋代以后,傩的表演将驱鬼、娱神和娱人相揉在一起。但随着中原地区文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资料的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馆长杨启孝傩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文化事象。作为古老原始的文化事象,傩文化在发达国家已几乎消失殆尽。仅在非洲、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尚有部分遗存。在我国,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保有相当完整的傩文...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古傩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周傩仪是傩的早期形态,土家族虎图腾之傩公、傩娘与商周傩仪之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一脉相承,表现出土家傩祭演唱的作用.王母、梅常、巴虎同样以罗神娘娘、罗神公公出现于傩祭之中,其巴虎则为於菟,汉时,虎危害生灵,"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之事".巴虎、楚乌同引为傩祭演唱中的面具,以黄金四目之虎的形象和虎座飞鸟表现出土家族傩祭演唱的神密,致使虎图腾一辈辈衍展.  相似文献   

8.
傩文化是世界古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雷州傩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体现着雷州特有的文化。文章在数次田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雷州市松竹镇山尾村的舞户仪式及其音乐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今天雷州傩舞舞户仪式内容已经脱离历史上古老的仪式形式,整个舞户仪式过程简化;舞户仪式音乐的旋律多为吟诵性的音调,器乐部分则是舞户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在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陈述了傩在南方少数民族节俗中的表现形态及存在原因,从而揭示出南方少数民族节俗中傩所蕴含的巫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密切相关.文字是记录历史的符号,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从古汉字入手.《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它贮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本文从《说文》火部字着手,透视中国火文明.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傩服饰作为傩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使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得以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以提升包装设计的附加值.文章通过分析傩服饰与包装设计在外在功能、地域特征、文化渗透作用、外延拓展性等方面的关联,阐述了傩服饰色彩、纹饰以及人文关怀方面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14.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傩文化个案研究,尝试总结甘肃傩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说明甘肃傩在中国傩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认为甘肃傩品类相对丰富,计有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等形态;甘肃傩具有某些鲜明特征,即大部分地区的驱傩仪式融于社火活动中;驱傩仪式大都由请神(祭神)、娱神(人)、送神三个程序构成;甘肃傩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古傩信息,甚至与国外的一些祭祀禳灾仪式不谋而合,体现出很强的原始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6.
傩与道教在信仰、思想、文化形态等渊源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相互融合、同步成长的历史。千百年来,道教始终不失巫傩之本色,傩坛也不断从道教中汲取养料,这种互融互补的现象不仅在史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近代的各地傩事活动中也多有遗存。尽管如此,傩毕竟不是道教,它在宗教形态上同道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异同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因此,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切不可对傩文化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7.
傩,这种在中原地区似乎早已消失殆尽了的,至今仍然旺盛地存活于中国南方诸省的偏远乡村里的民俗事象,近年来重新引起了文化工作者们的注意。但到目前为此,大多数傩学研究者都把傩看作是一种原始的戏剧形态而对之发生兴趣,因此,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从戏剧学的角度来对傩进行研究的。诚然,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傩活动中的现象无疑可以从许多方面提供出有益的资料,因此傩具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但是,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事象,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戏剧因素,其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反映土家族傩愿祭祀文化活动的资料得到收集和整理,使土家族源远流长的傩文化呈现于世,引起国内学者专家的关注.本文仅从湘西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还天王愿神像画》结构的一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土家族傩文化的基本特征,傩坛中祭祀神像的历史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武陵傩是在古代武陵五溪地区“信鬼好祀”、“民神杂糅”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一种重要民俗事项,历史上曾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改土归流后,蛮夷文化生态受到抑制,武陵傩开始走向衰落,只得退隐山乡野地;在当今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所代替,武陵傩正面临着经济基础崩溃、信仰观念淡化、社会结构变迁、实用功能消失等全方位的生存生态危机,抢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