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困境和心声的长篇小说,在J.希利斯· 米勒的重复理论视域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鸡蛋""红色"意象揭示了华裔、女性和同性恋缺乏话语权的困境,重复的"落湖""逃离"情节则成为解构连锁的困境和重复的抗争、重构边缘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线索.边缘群体要构建身份认同,不在于盲从主流或强行灌输自我意愿,而需要从"真我"和相互理解中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2.
女性同性恋现象在新时期小说中有三种改写策略:以姐妹情谊替代肉身出席;以妖魔式建构铺陈有欲无灵的纠缠;以贵族式自恋把同性恋风景虚悬.三种改写策略揭示出女性同性恋现象在当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同性恋小说进行综合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妇女同性恋文学首先是女权主义文学,它在反对男权压迫的问题上体现了一种极端的策略,这种策略鼓励女性勇敢地抛弃对于异性主义的幻想转而接受一种独立的同性交往模式,主张以激进的分离主义达到彻底解决女权主义运动提出的众多问题.同时指出,阅读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同性恋文学时,应注意把妇女同性恋从当代澳大利亚同性恋运动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中,陈染以先锋的姿态开创了私语创作,"个人经验"和"躯体写作"成为她执拗地述说方式。十余年来,她一直在中国文学主流之外的边缘小道上吃力地行走: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性别身份。以一个女性的绝对身份宣称:我们首先是人,我们又是女人。该文力图通过对陈染文本中"恋父与弑父"、"异性恋与同性恋"、"自恋与自强"之间的矛盾关系,进一步揭示陈染女性文本实验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关锦鹏从女性电影跨入同性恋题材的同性恋电影创作。通过对他同,陆恋电影的研究,从本我的思想构架和本真的电影风格入手,阐述了关锦鹏同性恋电影的艺术成果。关锦鹏完结了视点由铺展同性情感到抒写爱之真谛的提升,在创作理念上建立了自身对同性情感变化的认知过程。在艺术风格上,将特有属性的艺术形式延续到同性恋题材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怜香伴》传奇与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封三娘》篇是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专门描写女性精神同性恋的作品。本文拟从两篇作品所叙述的感情历程、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的异同比较中,探寻中国古代女性精神同性恋文学的某些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7.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性理论思潮。酷儿理论向传统观念意识提出挑战,主张打破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常态/非常态的界限,彻底改造人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处于边缘化的酷儿们在主流文化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酷儿理论的基本主张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异性恋/同性恋二元对立的批判及对男性/女性二分结构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平面化、单向度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西方并非同性恋身份/文化的原点,亚洲和中国的同性恋也非西方的镜像和拷贝,同性恋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刺激-反应"身份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男女同性恋在自我认同以及性行为的差异研究目前较少。文中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男女同性恋者在性态度、性行为以及对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同度上有显著差别。在走上同性恋的道路的归因上,男性更多归因于客观因素,女性更多归因于主观因素。研究结果还表明,小时候的性经历对于个体的同性取向并不是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强调的那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中,女性自恋与同性恋曾形成为一个巨大浓厚的情结场域。它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与时代意义,与传统文学中表现的异性恋和男同性恋及其他时期的女同性恋均有不同之处。在男权传统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创作现象的出现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庐隐的小说《丽石的日记》以丽石与沅青的姐妹情谊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首创同性恋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知识女性的角色焦虑。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探讨两性关系、婚姻模式,表达了建构自我的性爱模式和理念的企图。小说强调女性之间纯粹的姐妹情谊,所以,庐隐笔下的同性恋书写,呈现出模糊和暧昧的状态,这种情感模式类似于女性联盟,是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以"人"和"女人"的反叛性姿态参与反封建的历史进程,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成长.由于性别体验和关注点的不同,她们的书写立场与男性先驱有所差异或同中有异:言说社会人生、关注下层苦难、反映军阀战争和北伐革命;以母亲名义书写自己、以爱化解人生、理性审视母爱;批判礼教罪恶和封建婚姻、关注弃妇命运;追求自由婚恋、大胆表露性爱、探求婚内主体情欲;反抗社会压抑的女同性恋准同性恋书写;"五四"爱情结局下的婚姻思考等.色彩纷呈的创作实绩,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原因,有社会原因。同性恋是人类在性别问题上的"异化",是人类生理病态或社会心理病态。同性恋现象不符合以保证人类繁衍方式为核心的伦理规则。所谓同性婚姻,不是"婚姻",是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它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同居关系而已。因此,同性恋者有同居的权利,但是没有以婚姻的名义要求社会像对待异性结婚者一样为他们的同居公证财产和其他事务的权利。社会没有权力强行干涉同性恋,但是绝不能支持同性恋现象,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同性恋现象的发生率,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公众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逐渐趋于开放,但是在主流异性恋文化与话语主导之下,同性恋群体依旧遭遇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歧视。文章通过对22位同性恋者的深入访谈探讨同性恋者如何适应不同的场所并实现繁复的场所转换,揭示了同性恋者在"同性恋"与"家庭"、"婚姻"、"工作"、"公共"等场所转换时所面临的痛苦和困境,提出同性恋者场所转换适应性建议,为同性恋群体更好地与主流人群和谐共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浴女"是铁凝长篇新作《大浴女》的中心意象,以尹小跳为主要载体,喻指女性在成长、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心灵世界的净化、沐浴、洗涤一新.本文从性别的视角,通过对尹小跳等女性形象的解读,分析了"大浴女"的性别意向.认为作品在对女性合理欲望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时、清醒地提出了女性"大浴"的文学话题,创立了"培植心灵的花园"这一美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生理上的互补缔结了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然而,上帝是否也制造了感情?生理上的互补是否意味着心理的必然依赖?同性恋,在若干年前为人所诟病、所耻笑的现象,伴随着媒介话语的开放,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2005年9月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场场爆满。9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在北京,你甚至会看到一对对同性恋者拥抱着进入他们的聚会场所。无论你是尊重抑或鄙视,无论你心生怜悯抑或满怀敌意,这个群体毕竟正真真切切地在主流社会中浮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听到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刘瑜 《市民》2007,(3):22-23
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持有者——这是美国的所谓“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