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寻根文学的话语内涵及自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文学是当时各种国内外思潮多向合力的结果,表达了启蒙主义话语下精英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寻根文学所肩负的启蒙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它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双向悖论,解构了寻根文学自身的文化重构初衷,造就了寻根文学的“失根”直至最终退潮。  相似文献   

2.
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寻根文学”扬弃了陈规的文学认识,以一种全面深广的视野深入民族文化的土壤,既拓宽了文学的路数,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近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内在本质。可以说,文化的开掘,也是文学的开掘。“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一条不断探索、寻求回归的科学之路,其后文学的发展,无疑在这里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启示和存在的理由。本文论述的目的,正在于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远去的历史命题,从中疏理出其之于文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4.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5.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出现了一股潮流——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个边缘很模糊的概念。寻根,寻文化之根,文化是一个内容深广的关联域,于是,寻根文学也包罗了众多的东西。其实,人们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没有一篇小说不在表现本民族的文化。所以,不应该把凡是表现了文化的小说划归寻根文学。寻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相似文献   

8.
印度近代的启蒙运动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变革,对西方文化的排斥与借鉴的复杂矛盾情形中展开。印度近代的启蒙团体梵杜、圣社、青年孟加拉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穆斯林文学社、科学社等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印度近代启蒙文学不同于欧洲近代启蒙文学的进击性、哲理性和展望性,而是表现出柔弱性、政治性和回溯性的特征。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复兴是印度近代启蒙文学的基调,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使其带上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分三个部分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首先揭示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认为诞生于80年代初的这一文化思潮是对“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双重扬弃,强调对文学本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研究。其次,讨论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研究”的新历史观问题,指出格氏的真实意图在于打破传统的“历史一文学”二元对立,将文学看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性最精妙部分的文化力量和符号系统,而历史与文学共同构成一个“作用力场”,并使那些伸展的自由个性和升华的人格精神在被压制的历史现象中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最后,阐释“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即“跨学科研究”性质、“文化的政治学”属性和“历史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化诗学”事实上是延伸发展了一种“历史诗学”的概念,表明文学批评中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评方法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史上,“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勾勒了1980年代“文化寻根”前后的知识谱系和历史语境,并试图把问题历史化,在“清理”中寻求“寻根”的“自我批判”,在历史反思和批判中,考量“寻根”的历史轮廓和意识形态诉求的复杂性。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在1980年代复杂的历史场域中,“寻根文学”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历史出场携带着怎样的问题史?这些问题对当下文学、文化、思想有怎样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并非西方的专用词,它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中就可究其源、探其本。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与整个当代文学紧密相融,它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一起萌芽于80年代初中期,并以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的样式成为90年代文坛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新风。它是中国作家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现实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实践累积而成的,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中国特色"。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归纳出中国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从产生到建构其内涵的独立性及其特征的部分相似性,还可以窥探到文化诗学理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有别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进行了文本—历史“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的解读,将被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新历史主义从其理论来源、方式特征、思想内涵等方面均具有独特和差异之处,体现出了新历史主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新”。首先,将新历史主义和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深刻理解和充分肯定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和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指明新历史主义是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挑战者,具有不同于以往两种观点的“新”的特征。其次,新历史主义并非是泛泛而论的一家之言,而是集合诸多流派、诸多理论的文学精髓于一体的综合性观点。再次,新历史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独有特征充分展示了其不同于其他理论的“崭新”之处。其中,新历史主义整体把握文学、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特点就与形式主义注重细小环节、忽视整体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文章阐释了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内涵: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的“文化热”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这一页。那么什么叫“寻根文学”?用文学界权威人士的话来概括即“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根文学并不是一种复古,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或...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海外华裔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外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以“寻根”和“归化”为线索,对海外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华裔文学从“寻根”到“归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学从民族的、封闭的走向国际的、多样性的文学现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克服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局限性,走向多元化的普遍性和自然性。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寻根小说,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似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都着重对民族特性进行了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明显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但寻根小说存在既排斥西方文化又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既否定“五·四”文学传统又不自觉地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等矛盾。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小说的经验表明,民族性不排斥向外借鉴,民族性并不是死守传统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学和文艺学在80年代出现了“向内转”的倾向。文艺学的“向内转”表现为审美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等兴起。但是“向内转”又使文艺学走向封闭,这也是另一种弊病。于是从90年代,又兴起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等,表现出“外突”的倾向,我们提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探讨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问题:1.新历史主义的特征和文学批评立场;2.新历史主义对作家主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释;3.新历史主义文本观;4.作家、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等文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方向,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是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和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寻根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寻根文学也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顶点和终结。自此,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们雄心勃勃的民族化追求,终于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20.
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今天,新时期文学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坛“现象”迭出,流派纷呈。佛教与文学的融合似乎也可以算作现象之一。当然,如果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看,这一现象或可归入“寻根文学”之列;但是如果从独立的宗教角度着眼,将佛教与文学的融合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其实也算不得标新立异,何况它在内涵与外延上与寻根文学又都有着诸多的区别。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固然不似众多的流派和现象那样来得轰轰烈烈,却也不象它们的转瞬即逝,而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后又自甘寂寞地发展着,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