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诸子百家之不同,不在于是否主张专制,因为他们都是肯定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也不在于主张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应该专制,因为他们都认为专制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应该的,他们都是永恒的超历史的专制主义论者。他们的不同只在于主张怎样的专制:是王道的、开明的、仁慈的专制主义,还是霸道的、野蛮的、邪恶的专制主义?因此,中国专制主义便可以归结为两大混合类型:以孔子和儒家为代表的“永恒且开明专制主义”与以韩非和法家为代表的“永恒且邪恶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2.
论专制主义(中)——专制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于专制政体的国民的奴性、传统习俗、思想家们的专制主义理论、功勋无比的伟大领袖以及国家和国民意志的统一之需要等等,固然是专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却唯有三者--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最高领导人是一个人”的社会结构之本性以及“最高领导人追求独掌最高权力”的人性--才是专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亦即专制之真正根源。从专制之根源及其诸多原因来看,专制在任何条件下--即使在造成专制政体的所有根源和原因都存在的条件下--都是偶然的、可能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专制是绝对偶然的,绝对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始于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法律思想,就从多方面突破了专制主义特权人治传统的局限,具有十分明显的近代性因素。他批判了孔子专门针对民众而言的“宽猛相济”的主张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人治原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严以治吏”的观点和“刑尤详于贵,礼必逮于下”的法律原则,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重在防止官员犯罪的立法精神;他反对程颐、朱熹、张载等人以“道德”的名义恢复上古肉刑的主张,力主废除以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罪犯的专制酷刑,反对把道学家的个人意气和民众的非理性的仇恨情绪置于法律之上,体现了现代国家法律至上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他甚至还主张从国家的根本大法上“置天子于有无之外”,并主张以法律来制约君主的权力和制裁君主的不法行为,以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裁焉”的法治社会。如此等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文化向着近代转型的新的历史动向。  相似文献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战国时期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方面也有所变化与发展。文中在介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进之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孟德斯鸠认为东方专制主义与欧洲君主政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君主治国是否遵从已制定的法律,而东方专制主义区别于欧洲君主政体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政治奴隶制。进而他解释东方专制主义根源于亚洲炎热的气候和国土的辽阔,另外宗教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孟之道在滞缓而曲折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被推崇备至达两千多年,以至今人仍多把先秦儒家学说看作是中国历代封建专制的正统的理论基础,主张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须自批判孔孟始。笔者以为大谬不然!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7.
平等与民主是对专制与特权的否定,但它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民主的专制"。托克维尔以其敏锐的思维,看到了民主时代人们偏爱平等的政治文化,有可能使人们为了平等而放弃自由,从而使政府将大权集中,产生所谓的"新专制主义",最终造成自由的失落。托克维尔认为,在民主社会里,要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实行宪政以及培养新型的政治文化等措施来防止新专制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以“公有”或“国有”为其现象的“国王官僚所有制”及其所产生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家族宗法制的自给自足经济,乃是东方专制政体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专制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反之,西方“古典的古代”生产方式亦即每个公民都是真正私有者的自由和平等的私有制,则是西方民主制度所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民主制度最牢固的基础和最深刻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极其丰富地展示了专制与民主各种政体的广阔天地,而中国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家——却统统是倡导和主张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9.
古代专制主义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在综合各民族材料的基础上 ,对古代专制主义的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进行探讨 ,对于深化古代社会的研究 ,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商代王权的专制主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泰 《南都学坛》1999,19(2):16-19
商代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王权。商王权对中央政府和王畿内的贵族官僚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贵族官僚对王权却没有制约的权力。商王权在诸侯国里虽然受到了限制,但王权对诸侯国的土地甚至对诸侯的人身( 在入朝做官时) 都有任意处置之权。专制王权是在征服战争中产生的,但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墨家的专制主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封建专制主义完全是由韩非集其大成的法家学说”,而不是孔孟之道。(见本刊1980年第4期,又见《新华文摘》1981年第3期)。近年读《墨子》,始觉法家亦非始作俑者,我国专制主义思想其实导源于墨家。可是,墨家学说古称“役夫之道”、“贱人之所为”,近世更被不少学者誉为代表劳动人民,何以会宣扬并奉行专制主义,颇令人难以置信。然细绎原文,似又不容置疑,以是略陈管见,敬祈读者教正。一墨子指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能否防控经济危机的问题上,我们不同于“政府失灵”论者和“政府无优势”论者,主张“政府有优势”论。政府防控经济危机的优势是相对于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而言的,它是政府在遵循合理道德的前提下发挥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政府具有权威性、促进共担责任的共同体的形成、为市场顺利运转提供条件、能够同时实现各种利益和可以协调行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中文学术界把西文绝对主义误译为专制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应该纠正。中西历史是不同文明孕育的结果,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路径,不能被简单地割裂、误植。西方转型时期的绝对主义政权在君主肆意施政能力和权力体系的生命力等方面均不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专制体制相对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关于孟德斯鸠自由观的争论主要从其政体理论、英国宪制和商业观念等出发,"专制主义"往往被当作一个与自由对照的背景性的概念来处理。本文考察了孟德斯鸠思想中专制主义这一概念的古今之变,并从"自由"与"专制"的对照出发,试图理解其自由观在古典共和传统和现代境况下的微妙"折衷"。专制政体是一种类似于"奴隶主-奴隶"关系的政体,在这一点上孟德斯鸠离古典共和传统并不太远。但他同时显然又同这一传统保持了充分的距离,专制主义不再是某种正宗政体缺失的状态,而是人的世俗需要——主要是安全——的不满足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不少论者都指责司马迁对法家人物“贬损过度”及其对秦皇、汉武的专制暴政揭露过甚,以为这是他思想上的局限性。其实,司马迁强烈的反专制主义精神,恰恰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这正是他思想中最为光辉的部分。 司马迁对法家的否定态度及其反专制主义精神是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条件下,仍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以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昂斗志,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斗争”,要明确“伟大”在于梦想伟大,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于“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理解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斗争”,要明确“斗争”必须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必须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展开,必须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三大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具有更为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结合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否有效,这需要对各自的理论要点进行梳理。存在主义主要坚持七个基本原则:即科学和现实都是荒谬的、模糊性宰制着存在本身、主体意识绝对优先于一切客观事物、通过摆脱决定论来解释和捍卫个体的自由、人类宿命论、现代社会是完全异化的以及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追问。基于这些原则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则持有相对立的看法,即主张“客观的真实性”、“必然的确定性”、“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道德的合历史性”、“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异化消除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以及“生存的实践性”。由此可以确定地指出,任何试图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强行嫁接的研究都是失效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破除的理论屏障。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应在还原封建社会本义的前提下,明确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专制主义社会,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都与先秦封建社会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有两个紧密相依的侧面,一是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生长,二是反抗和批判专制主义,两者相互依存,但各有重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更是沉痛地刺激了中国人,唤醒了民众的民族危机意识.在这一时期,晚清时人从反专制的视域,不仅梳理了儒学与专制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儒学支撑专制主义理论部分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因此,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反专制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上承明末清初批判专制主义之绪余,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品格是文化专制主义:追求一元独尊的文化霸权;借助外力而非自身文化魅力来获得霸权;不是因文化生命的内在需求而是出于维持其一元独尊霸权的外在目的吸纳其他文化因子.五四新文化颠覆了儒家文化的文化霸权,开始建构一种视野宏阔的包容性强的新文化主体,但由于其建构者是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完成其文化人格建构的,因而,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因子仍不断进入新文化的构成中来.新文化主体建构的未完成性使得多元共生竞相发展的新文化生态难以形成.这对五四新文化发展和传统文化获得新生都是种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