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湖北师范学院2008级2178名大一新生进行了测量,旨在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应激状况,为心理干预(如心理辅导或咨询)提供依据和目标。结果显示:(1)总体心理应激状况:多数学生在一段时期内承受着中度偏小的心理应激;(2)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在生活、社交、发展、家庭等方面的的心理应激相对大一些;(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差异不显著;(4)在专业类别和来源地方面,大学新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UPI,以长沙电力学院2002级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发展不平衡,文科学生群体与理工科学生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个性特征上男生群体与女生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高于男生;但新生整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本文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应充分考虑到新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181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新生的情感变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正性情感、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都偏高,负性情感与消极应对水平都偏低;高中升本、专升本、中职升本这三类不同层级的大学新生在正性情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在积极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新生的情感变量、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学本科一年级1786名大学生为群体样本,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筛查出 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新生94名,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探讨与其心理问 题相关的因素。结果发现: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②大学新生 对专业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心理测试法对1309名高校新生学生进行测试,对原生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考量。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在性别、年龄、家庭子女排序、经济状态、留守经历五个维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成年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未成年组;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多子女家庭,无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有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优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鉴于此,高校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坚持积极心理取向和侧重预防的综合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经济收入单亲家庭大学新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整群抽取某大学近四年来大一新生12448名,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和自编家庭经济收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大学新生在有恒性、世故性、实验性、怯懦与果断、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专业成就动机因素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单亲大学新生群体在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专业成就动机因素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忧虑性、适应与焦虑和新环境成长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社会性性格发展不良。与贫困和中等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相比,富裕单亲家庭大学新生个性特征表现出低有恒性、低适应、低专业成就动机、低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和高忧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某综合性大学新生共1 498人进行卡氏16种人格测试问卷(16PF)和数字搜索能力测验(FST)测试,大学新生按照是否是独生子女分为研究组(独生子女组)和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应用多功能心理测量仪(DXC~IV)收集数据.结果表明:与非独生子女组相比,独生子女组16PF兴奋性得分明显偏高(P<0.01),而有恒性、忧虑性和自主性得分偏低(P<0.05);FST得分明显偏高(P<0.01).认为独生子女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辅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探究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有效开展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上海3 572名本科新生进行团体纸笔测试,结果表明本科新生躯体化、社交攻击、抑郁、依赖均分性别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本科新生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社交攻击,冲动均分差异显著,不同家庭所在地本科新生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均分差异显著。可见,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的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师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湛江师范学院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第一类、二类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6.36%和25.95%;总分分布主要集中在低分段,在0~4分处达到峰值;新生的主要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人格问题、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障碍;总平均分存在学科、性别和考生类别之间的差异。结论:新生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须引起关注。建议: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对某医科大学大一新生进行测试,探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选取心理韧性水平相当的2个班级,使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前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对照组前后测心理韧性水平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心理状况适应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可采用以下对策:大学生活,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成才,而且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深远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可采用以下对策:一、加强人生观教育,重树理想目标;二、开展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自我调适能力;三、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新生健康成长;四、拓展交流平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CCSMHS)对高职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焦虑维度方面,男女生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在依赖维度方面,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心理契约视角论述了建立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探讨了心理契约视角中的大学新生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从认知加工、情感培养、意志管理及个性发展四个维度上构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给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现途径。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探析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以及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困惑,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结果显示,SCL-90有阳性因子(1个或1个以上的因子呈阳性)的学生人数与无阳性因子的人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2(1)=8.594,P=.003;这两者在家庭氛围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X^2(5)=1.195,P=.000;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有极显著差异,X^2(8)=3.710,P=.000。UPI三类结果的人数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X^2(2)=1.343,P=.511;在家庭氛围上差异显著,X^2(10)=6.309,P=.000;在家庭收入上差异显著,X^2(16)=56.488,P=.000。人际敏感和强迫是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性别、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问卷对300名大学新生的强迫症状特点进行调查。发现强迫症状在大学新生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强迫检查、攻击性强迫观念及性强迫观念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强迫排序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强迫排序、强迫检查、强迫清洗上农村太学新生显著高于城市大学新生;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大学新生强迫症状存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高职新生心理应激特征,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1800名高职新生的心理应激特征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新生心理应激量普遍高于全国常模大学生;2男生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3独生子女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心得分有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倾向;4农村生源在发展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生源地学生的得分;5高职新生心理应激量在民族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结论:高职新生心理应激受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的分析,认为当前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较一般大学生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指出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是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问题,并从实际工作可行性的角度提出了辅导员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如何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0.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成都市某大学2009级509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经历重大童年创伤、是否留守、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气氛、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并采取以下对策将学生的家庭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是大学新生建档中应纳入人口学资料并重视其重要的预警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三是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