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存在不均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井口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焦作市在以财政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探索出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良性互动以及社会公众参与选择公共服务为特征的"焦作模式",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之一。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不同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共同富裕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共同富裕作为特定地区共同水平与富裕水平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建议:提高统筹层次,以提升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中西部非重点扶持省市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等状况依然存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仍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宁波的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差距仍可从财政支出、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仍需不断完善制度、丰富体制和搭建信息化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40 年来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变迁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政府财政明显缺位阶段(1978—2002 年)、公共财政逐步覆盖阶段(2003—2013 年)和走向城乡一体化阶段(2014 年至今)。在农村改革启动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实质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政策的延续,政府财政并没有在公社解体后相应承担起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从 2003 年起之后的 10 年左右时间,中国基本构筑起了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仍然留存了显著的城乡二元痕迹。 2014 年以来,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为标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一体化工作开始启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开始构建,旧体制的遗迹终于开始了彻底的消除。 但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在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我国依然面临相对贫困和贫困边缘群体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和表现内容。然而,公共服务系统化建设中却出现“分配-供给-递送-财务”系统的不统一,公平性、赋权性和可持续性体现不充分。目前,西方福利国家在福利改革过程中出现从公共服务向全民基本服务过渡的趋势,这对于我国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发展公共服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民基本服务强调共同需要与集体责任的分配内核,服务延展与直接满足的供给更新,结构优化与治理提效的递送优化,经济赋能与持续增长的财务升级。全民基本服务与共同富裕具有分配价值同一性,供给内容同向性,服务递送统一性和筹资权责一致性的内在逻辑关系,全民基本服务策略嵌入共同富裕具有科学性。在共同富裕建设中,通过系统化借鉴全民基本服务策略,能有效弥补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其实现路径是建立基于共同需求的全民基本服务分配机制、递进性服务供给连续统一体、专业性和下沉式的服务递送体系、公共财政与公益慈善二元互补的财务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以及必要性入手,重点从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总量、城乡和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三个方面研究当前我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目前财政保障机制在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突出矛盾,分析研究公共财政如何更好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课题,进而提出财政保障系统内在各要素间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相互作用以促进均等化目标实现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公共财政有效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凉山州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平台、医疗机构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等 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 着医疗数据管理不规范、信息利用不充分,各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较大,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卫生服务回应性不强等问题。 深入分析“互联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现状,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对凉山州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 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维度与受益维度测算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年提高,且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高。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地区劳动力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占比达到38.89%,劳动力流动中介效应占比达到20.94%。鉴于此,应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市偏向,增加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以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发展质量,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发展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生产力的提振效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形塑新优势。选取2010-2021年国内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延展农业全产业链路、推动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技术演进布局新业态以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传导路径。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间具有突出的非线性门槛关系,即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积极作用的发挥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制约。耦合协调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越高,越会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带来利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深入实践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助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的基本路径。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构建了相应的多维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2021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借助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总体水平不高,二者在绝对总量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增量上契合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规律;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果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差异调节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中部地区相比,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减弱;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受到邻近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正向影响。因此,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发挥共同富裕的邻里效应是践行“先富带动后富”战略方针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偏向分殊化向注重均等化转变的过程。义务教育也在日益向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和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政策的目标指向,而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发展不均衡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反映了义务教育政策的缺失。这种缺失很大程度上在制度层面体现出来,因而产生了整体性的影响。所以,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制度层面不断优化教育政策,提升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能平等地享有政府为其提供的基本的、最终结果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其范围和衡量标准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而定,其追求的是最后结果的大体均衡。目前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导致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管理主体职能交叉且缺乏沟通、缺乏统一明确的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和相关制度规则、政府传统的职能导向型行政模式以及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乏。最后提出了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表征。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把握城乡发展的差异是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城乡之间在人口构成、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结构形态等方面,既存在客观差异又存在互补性,这就决定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要遵循"差异互补"的布局原则。既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发展性服务,又要打破在保障性服务配给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6.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许多问题,但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总体上已具备了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与条件。山东省诸城市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规定及实践,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与构建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我国长期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健全公共财政政策,改革县乡政府机构,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但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还是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共享理念引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立足湛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村建设试点经验,分析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通过优化政府决策促使市中心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农村,弥补乡村建设落后这块短板,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命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怎么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怎么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和使用什么手段实现均等化。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点,本文从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三个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解释,从而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是一个制度性的、分配性的、财政性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这一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性服务资源,在城乡分配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逊于城市。由于农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供给主体单一、片面依赖政府力量、农民文化间的层差性等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趋于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建构过程中还面临着财政、体制和实践等方面困境。为适应新常态发展,政府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积极构建多元供给机制,保证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2)落实"公平发展"原则,强化城乡均等化服务体系;(3)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农民切身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