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多神教,曾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的众多民族中。本文从渔猎、游牧、农耕等方面探讨了满族萨满教信仰中的多重文化成分,认为萨满教在满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满族民间文学与满族早期所信仰的萨满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许多满族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等等,就是通过萨满教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本文就萨满教与满族民间文学的关系,萨满教对满族民间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满族的先世在十七世纪前,也曾普遍信仰萨满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尽管引进了为其他民族所信仰的如来、观音、土地等神供人崇拜,但萨满教的残余在整个满族却一直存在着,并且对后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满族信奉萨满教,满族歌舞音乐中有着浓郁的萨满蕴味,其中对满族舞蹈的影响尤为突出。舞蹈就其内蕴而言,实质上是区域内人类群体的生活史,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文化模式,积淀着深层次的文化观念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满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处处蕴含着生态保护精神.满族先人把道德关怀赋予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具有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我价值”和“生存权利”的认可和尊重.尤其是萨满教传统信仰,通过神话和仪式等形式,密切了满族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探究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深厚环保底蕴,对大力推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变迁研究遵循的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本文努力寻找现今遗留的萨满教现象中的各种历史遗迹,分别从狐仙信仰、怀玛日祭祀、满族家祭、蒙古族白博、萨满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说明萨满教变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说明变迁出现的根据,进而在时间维度上揭示萨满教的变迁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域各少数民族历史上普遍具有萨满教信仰,在其萨满教艺术品中,萨满神服的形态最为丰富.因生存条件、制服传统的不同,各族神服呈现出独特的造型、装饰特征.本文对东北民族遗存的萨满神服资料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满族和朝鲜族都曾笃信萨满教,《尼山萨满》传说和《钵里公主》神话分别是满族和朝鲜族萨满教文化的代表,它们都以萨满"治病救人"的故事,展现了丰富的萨满世界。两部作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民族特性、政治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差异。  相似文献   

9.
历史悠久的满族萨满教是在经历了人类社会自无阶级到有阶级的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后,由“部落宗教”转变成“民族宗教”的。满族萨满教中外来神祇仅数位,大量的是本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民族的个性表现得相当充分和突出。满族的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烧香跳神祭祀典仪,这是满族萨满教作为民族宗教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祭仪蕴涵着满族原始初民的崇拜意识、伦理观念、思维逻辑,反映出许多生动而真切的原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满族民间信仰是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满族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满族文化的演进走向以及满族的个性发展都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满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对东北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满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阐述了萨满文化对东北亚的影响,指出满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入主中原后满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北京与东北地区成为承传满族文化的两个重镇。对不同地域的满族文化的认同,使20世纪满族文学呈现了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状态,老舍和端木蕻良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两种路向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审美反差,还是家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的相异,都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国难乡仇当头,一批满族青年作家挺身而起,脱颖文坛,开始了为祖国为民族的庄严写作。他们的书写,为本民族的文学发展增添了新的价值与特征,也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期间救亡图存文艺交响中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的起源进行探讨,并通过对蒙古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指出猫头鹰以始祖或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于族源传说是与萨满教信仰中的猫头鹰能害恶灵的观念相联系,而且族源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与萨满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一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表现出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迫于满清的政治压力履行历年的朝贡义务;另一方面,基于“小中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又对文化底蕴相对贫瘠的清人持有排斥的情绪。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朝鲜文臣李宜显两次以正使身份赴清,根据沿途见闻撰写了使行日记《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两部作品逼真摹绘了18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并将笔触深入士人群体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士人的华夷观,可作清代朝鲜士人文化心态研究之益助。  相似文献   

18.
清初到福州驻防的八旗主要是汉军八旗,汉军出旗为民后,改由满洲八旗驻防。他们带来了萨满信仰,继而受福州本地的巫文化影响,加之当时瘟疫流行的背景,痘神珠妈成为两种信仰的结合点,珠妈庙则是这一特殊信仰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是萨满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萨满神辞则是清官祭祀仪式中的核心。乾隆十二年(1747)《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颁布,清宫萨满从此便以固定的神辞诵唱神灵。本文探讨了清宫萨满神辞形成的原因,并分别解析了汉文本和满文本神辞的特点,展示了清宫萨满神辞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