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建构新儒学道统时并没有给予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充分的肯定。牟宗三认为,陈白沙的体证工夫缺乏充分而笃实的践证,他对心体的体认流于玩弄光景,未能真正建立心学系统。刘宗周的儒学既继承了程颐、朱熹关于性体的理论精髓,又继承了陆九渊、王守仁关于心体的理论精髓,是新儒学道统的殿军。事实上,无论从师承关系上讲,还是从学派传承的内容与特征上讲,刘宗周都属于江门学派。陈白沙所构建的心体、道体体系经由湛若水、唐枢、许孚远依次传承至刘宗周、黄宗羲,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是濂洛正宗。牟宗三对陈白沙心学及江门学派的定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心学,不能简单地界定为“醇儒”,或“禅学”,而是自信自立,多家会通,从而彰显出超越时空的大智慧。王阳明的儒佛之辨,不仅是对儒学本身的判教,同时也是对佛教禅学的判教,既认定儒学之理趋于功利化,也认定佛教的伦理缺位,无政治担当。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是儒家之“有”,兼仙家之“虚”、佛家之“无”,是以儒为主,佛老为用。“圣学之全”是王阳明心学的真正“道统”,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3.
“出入佛老”几乎是宋明哲学家必经的思想历程,也是阳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围绕阳明心学发生史上“阳明洞修道”事件中的前知和内照光景问题,分析阳明“出入佛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从身到心、从术到道、从仙到佛,也就是从养生到境界的思想历程,揭示其哲学意义是使阳明由佛老虚无境界的精神体验出发走上在儒家日常的感情和伦理生活中实现超越的精神境界的道路,从而为他建立融合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心学理论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庞万里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分成禅学派和实学派两大基本派别。王阳明在后期把“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作为宋代禅学主流的看话禅体系,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禅僧宗杲在继承唐代以来禅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唯识和华严思想,并且吸收了儒家伦理观念,使看话掸的理论形态更为丰满。看话禅具有把禅学世俗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心学与禅学的学理唯有在修养论中才能统一,脱离了修养论而对心学和禅学进行解读是片面的。心学和禅学从一个相同的"心"出发,面对不同的人和现实采取了不同的修养方式。这种不同的修养方式所要达到的仍然是一致的人自身。这种人的自身追求可以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分化问题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王阳明心学、佛教禅学、宗法伦理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思想形成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袁宗道内在的思想矛盾和人格冲突,对人们了解公安三袁之长兄的思想状况乃至公安派的文学思想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摘 要:王夫之的诗论以儒家正统的中和美学观为基点,把我国历史上儒家正统诗学与审美诗学两大诗学体系的优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升了前人的理论观点。他强调对客观现实的直接感受;注重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创造性地阐释艺术辩证法规律;修正了老庄的虚无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多相近之处.心学家的道心人心论述在其思想体系中总的来说没有独立意义,而这与朱熹对道心人心的高度关注颇为不同.这些分析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余英时的相关观点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之创作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一受程朱理学之影响,一受阳明心学之影响.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非对立之学说,其伦理指向是一致的.<型世言>中体现出的也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阳明学说兴起后儒家伦理通俗化的运动,儒家思想在由上层向下层传播时所发生的世俗化转向如蒙书、功过格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学案》是刘宗周在万历年间教授学生的讲稿,代表了他不惑之年前后的学术思想。刘氏虽学宗程朱,但又深受心学影响,在理学和心学交汇下,其治学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在《论语学案》的注释中有明显的体现。其一,重慎独,针砭王学末流;其二,统合理学、心学。  相似文献   

12.
日本德川时代 (16 0 0— 186 7)的商人哲学家石田梅岩改变了儒家以职业论卑贱的传统观念 ,建立了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职业观念 ,被视为创造现代日本不可缺少的人物。石田梅岩创办了“心学”讲习所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讲授儒家的日常生活伦理 ;后经其门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石门心学运动 ,对日本的工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根本问题出在对儒家心学的本体的规定上。其实 ,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了牟宗三所敬服的王阳明的“四句教法” ,就不难正确地理解儒家心学的本体观念 :作为形上本体的良心 ,绝非作为一个伦理范畴的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 ;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都是形下的东西 ,而非形上的本体。  相似文献   

14.
吕柟是明代中期关中地区的著名理学家,在阳明心学昌盛之时,他坚持程朱理学的基本立场,同时通过与心学学者的论学交往,反思了程朱理学的不足,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以争取与心学更大的对话空间。吕柟的这种学术取向客观上促进了理学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日趋之时,湛若水区别于佛道的"空无",主张心气结合,提出心气二元说;在道德修养上,区别于佛道的"顿悟",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达到了对天理的客观内涵的把握;依循儒家理念的湛若水,力图与佛老划清界限,反对心学流向禅学,其思想并没有偏离圣人修身治事之旨、流入虚寂之境;体现在政治上,便是倡导儒家积极入世的经世精神,强调"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于把“心学异端”视为阳明心学之反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作者通过具体分析阳明心学的立说要旨与其逻辑归宿的矛盾,认为王守仁的体系本身就注定了从伦理到心理、从道德理性到自然感性的异端倾向。因此,从某种意义小说,“心学异端”其实是把阳明心学的必然逻辑归宿变成了思想现实。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能否纳入当下的伦理体系?笔者不赞成那种把儒家伦理与市场伦理对立起来的观点.诸如"恕道"精神、商业伦理、"中和"哲学等儒家伦理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非但不与市场伦理相悖,而且恰恰是市场伦理所必需的.中国当代市场伦理的建立离不开儒家伦理这一民族特色,但不能以儒家伦理为其本位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将儒家伦理化约为差序格局,认为儒家伦理不能适应陌生人社会,这种判断只是关注了儒家的血缘亲情伦理和礼的差别性待遇,而没有认识到儒家伦理的多重维度。事实上,儒家在人与人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还建立了普遍性的关系伦理、交往价值理性和相与之道,这种伦理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效,而且对中国现代陌生社会和陌生人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是有效的。通过儒家关系伦理和相与之道的多重图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人谱》是明末大儒刘宗周平生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探赜他哲学思想核心主旨的最重要“文本”。学者们围绕《人谱》的撰著背景、过恶思想、图示、学术影响等问题多有论述,但对《人谱》所开显的独特的“心体论”、“工夫论”、“心学易”等问题尚未深入研究。以《人谱》为切入点研究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是蕺山学研究的又一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与佛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阳明心学确实受到禅宗佛学和老庄道家的深刻影响,但在终极追求问题上,阳明心学从根本上与佛老区分开来了.阳明在学脉上归宗儒门,他在批判地融合佛老真妙的基础上,极大地发展了儒学,使阳明心学成为新儒学.阳明心学在“天人合一”思想方面向儒学本源作了深刻回归,提出了心、性、天三者“一也”的结论,通过“良知”把人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阳明对佛老从原理到方法扬弃地吸收,借禅学革新了儒学,孕育了近代新思.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