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集中居住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统一规划并建设的居住区共同居住的一种做法。集中居住的实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道路交通、劳动就业、经济收入、教育医疗等五个方面,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和习惯、农具及粮食存放、生活支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面对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加强宣传疏导,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观念转变及行为适应,确保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皖北的宿州市、皖中的合肥市和皖南的黄山市共10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1121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80%的农民对集中居住的生活感到满意.政府服务、生活便捷、经济收入、社区适应、人际关系、社区参与是影响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的社区文化产品等是提升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三个村庄农民的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对农村医疗等13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农民对国家的农业政策等6种公共产品表示满意,对农业信息服务等7种公共产品表示不满意。要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在农村公共支出方面,必须优先增加这7种农民不满意的公共产品的支出,并采取"加强农村儿童的医疗服务和农村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和动力是产业集聚,而人口集居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能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宅基地和农村道路用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了土地向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表现为自发性意愿和政府推动后意愿,其意愿存在着推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一些政策性问题。政府应在建立健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挖掘各中心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建立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加投入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构建农民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结果发现:(1)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等功能;(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盱眙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改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淳地区.政策含义为优先实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合理选择集中居住模式有利于保障农民福利和节约土地.  相似文献   

6.
文章把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消费,从地区和收入两个角度把6000户农户分组,计算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发展型消费支出是农民消费支出的最大热点;享受型消费支出在经济发达农村和富裕农民人群中已经兴起;农民消费支出能力差别很大,不均等现象严重,消费资源和发展机遇被少数人群占有.最后分析了政府在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农民集中居住是我国农村深层次改革和创新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在梳理近年来我国农民集中居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与模式、意义、障碍、实地研究方法与区域分布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农民集中居住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关系,运作方式,风险防范与管理,地区差异性研究,节省的土地怎样利用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健康居住生活环境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安全健康空间环境是一种体现在空间内部和空间外部公共环境两方面,它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还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平面空间布局、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色彩、材料选择、人际关系、私密保护、安全的物业管理保障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健康的居住环境的主要途径:一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健康的生产生活质量,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村镇规划管理,建设新型农村健康绿色社区;二是大力弘扬健康精神文化,促进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环境安全建设,改变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新型农村婚育文化,促进农民现代婚育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9.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于其现实条件,不可能很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农村生活。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不会很快。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在农村建立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从文艺、文化活动入手,提高农民社会文化水平;组建农村老年协会,增强农村凝聚力;减少农民支出,增加农民福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村社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3种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实证调研分析,揭示了3类集中居住模式的困境乃是政府、资本与农民需求之间的背离所致。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更为宏观和根本的制约因素则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和庭院的多重功能。在此背景下,只有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成本共担、因地制宜"的"政府+村社"集中居住建设模式,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住房需求,进而促进农村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2008年对陕西和甘肃两省746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二项Logistic和Ordinal Regression模型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意愿及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5.3%的农户没有投资非农产业,投资非农产业的农户中有74.1%的农户对投资收益持积极态度。农地面积、家庭常住人口、户主的教育程度、农户的风险态度、家庭财务状况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农地面积、是否愿意采用新品种、户均年收入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对子女教育条件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云南和河南分层随机抽取3 321名农民进行调查,用差异比较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两省农民对子女教育条件满意度总体而言比较高;省份、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满意度、农民类型、居住地类型等因素影响农民对子女教育条件满意度的评价;省份、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满意度及居住地类型能有效预测农民对子女教育条件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南岳阳井塘灌区个案的考察表明:国家介入是农民合作的外部条件。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通过强制性力量直接主导农民合作,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仍通过诱致性力量引导农民合作;农村精英参与和组织载体是农民合作的内部条件。农村精英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能赢得农民的尊重与信任,是农民合作的发起者、凝结点和推动力。组织载体能够为农民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规章制度与惩罚机制。为了促进农民合作,政府应该加强推动农民合作的力度、鼓励农村精英参与农民合作以及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起在试点县进行推行,现已进人全面推广阶段。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户对其满意度问题更加关注。基于农户视角,抽取了河北鹿泉市3个村庄,178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农户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就诊情况、农户的个人特征信息和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是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在全村所处的水平、亲戚朋友互助关系。提出了加大筹资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对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改善定点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稳定医疗服务价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数据总结了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状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农民运用法律的方法和程度,分析了农民法律意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力度,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6.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各地区的比较结果表明:各省之间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差异很大,总体上东部地区发展最好,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偏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的职业教育观念正逐步转变,参与程度呈增长趋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权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7.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行制度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1-2007年间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负相关;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互为Grange因果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原因。文章在结合安徽省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就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云南县域经济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励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全面繁荣农村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全面分析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了做大做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云南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五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等4市131份粮农调查数据,从粮农背景、生产资源禀赋、外部环境选取10个变量,分析新型粮农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4.73%的粮农具有生产性服务需求;影响新型粮农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显著性因素主要为户主受教育程度、粮农生产规模与粮农生产收入。因此,提高新型粮农生产性服务需求,需要着力"双目标"(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和粮食生产收益目标)这一粮食生产的重要约束,构建粮农生产性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努力发挥生产性服务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