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作为文化的人格化代表和文化的创造、传播者的晚清知识分子,在晚清的文化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的文化份值观念、文化心态和文化角色地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由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 ,以文化保守派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因为他们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位 ,尽管其治学有独特高明处 ,也不为学术界所看重。以张尔田为切入点 ,从家学、师承、师友的层面揭橥了晚清民初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新学与国粹之间的矛盾心态与学问趋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其自身所遵循的价值体系,表现在对个体、国家与社会三个方面。但近代以降,由于国门洞开,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涌入,晚清民初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难,守旧与进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纠结,令知识分子群体进退维艰。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传统意识形态崩溃,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试图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来改变中国的命运,求新、求变成为时代的中心话语.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又形成了知识分子的躁进心态.在这过程中,缘于英国、盛行于日本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小说进入了中国政治活动者的视野,适应了清末人们的社会心态,成为晚清小说创作的第一个主潮.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留学第一人——容闳向清朝政府提出选派中国幼童到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来报效国家。在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容闳的晚清幼童留学计划最终得到了实施。回归留美学子不负众望,在各行各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清幼童留学计划是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开端,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史无前例、功不可没的,他们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初时期对道德本体的寻找,呈现出回归儒教传统、倡扬佛教信念、追求西方近世伦理等三个思路.三个思路的形成不仅折射出晚清民初时期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也反应了思想家们建构道德本体的迷惘性.三个思路的形成及其特征,亦为当代道德本体的建构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在西方文化与科学的译介和传播方面,苏籍译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具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为拯救民族危难、改善社会民生、启迪民智寻找良方.他们立志翻译事业,译笔间传达出对民族兴衰成败的使命感.基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聚焦晚清民初时期典型的苏籍译家的译事、译著,审视他们的翻译贡献,并从地域人文传统的视角进一步窥探苏籍译家群生发的地域缘由.  相似文献   

9.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四川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觉醒。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分化与转型。四川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转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封建知识分子向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从近代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型,从向往资产阶级民主的知识分子向信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说学的知识分子转型。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等人对旧史的抨击 ,与明治以后的日本启蒙史学有着直接的因缘。日本启蒙史学以福泽谕吉等人发轫的文明史观为主流 ,他们是为日本社会开化而奋斗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以打破传统陋习为其毕生的使命 ,在文化观上持有一元论 ,以西方代表文明发展的正轨 ,日本文化中如有与西方相异之处 ,也就是落后于西方的病根。他们“关于日本历史的知识 ,并非渊博” ,其史论大半是由于实践的热情。他们接受斯宾塞社会进化论 ,相信人类社会的进程依循着一种普遍的法则 ,且藉此攻击传统史学 ,主张“日本无史说”。而 1 9世纪与 2 0世纪之际的中国危在旦夕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摆脱困境 ,积极学习西方 ,重估文化遗产。在这一时期 ,由于历史起因的相似 ,日本文明史观对晚清学人颇具吸引力。正因为如此 ,梁、刘等人“旧史乃帝王家谱”说和“中国无史”说 ,才会与日本明治初期文明史观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最早关注泰戈尔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清末民初,梁启超以"文学救国"为目的,一方面致力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欢迎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一方面完成了从崇尚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宣扬东方文明的救世功能。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作为第一个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进入其视野并受邀于1924年访华。但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梁启超与泰戈尔的真诚友谊却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激烈批评。剖析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透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矛盾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转型。文化领域由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开放、多元、理性化的近代文化转变。这一文化转型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重要载体——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表现尤为显著。在这一转型中,龚自珍和魏源高瞻远瞩,积极引导时代潮流,发挥了先进人物对历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社会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传统乡村向城市变迁的过程.但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不是近代工商业资产阶级,而是介于"官民"之间的绅士阶层,他们从乡居到城居的转变可以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以“士大夫”状态存在的 ,一身二任 :既为政治负责 ,又为文化考虑。随着近代社会的专业化 ,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历史任务之一即是与政治分离 ,回归文化本位。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年是中国外交观念转型的重要时期,处于封建制度与民主政治激烈交锋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鲜明的国民外交思想,表现了对外交民主化的诉求,从而使中国外交思想蜕去了皇权色彩。但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交观念是在因袭传统和吸收西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制约,这一时期的外交观念还有传统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受到西方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中国传统的慈善救济事业在西方的影响下逐渐向近代化的慈善转变.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探析了西方慈善救济事业向华传播的四种途径:晚清知识分子的著述、出洋使节的考察、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以及晚清报刊的传播.在西方慈善救济事业的影响下,不仅中国的慈善救济机构的种类、管理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慈善理念也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闻出版业对文学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新闻出版业对文学变革的影响陈玉申晚清,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新旧转型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之下,中国文学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出现了新的文学面貌和新的文学潮流,呈现出由古代向现代演进的趋势。以改良主义文学和辛亥革命文学为核心的文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的中国,是时代转型的时期.传统文化意识与西方现代思潮深深影响着社会的精英层--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彷徨,表现出勇敢与怯懦、进取与守旧的二重性格.这种二重性在巴金小说人物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这些形象构成了巴金创作中重要的人物系列--中国式的多余人.这些中国式多余人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蕴,对于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反思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思潮对知识界的影响及反思自身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表现出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由此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变化中不同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及中国的近代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