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神话研究的百年历程,大致形成了西学建基(20世纪初期)、国学考辨(20世纪上半叶)、方法论转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三个学术时期。张开焱先生的神话研究集中于第三个时期,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神话研究的基本风貌。理解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成为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神话学的重要路径。近二十年来,开焱先生精思勤作,开创了中国神话学的两个风气:一是神话叙事学,一是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如果说神话叙事学是开焱先生方法论转型时期的先锋之作,那么,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则是中国神话学回归古典的标志性成果。综述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可以见出其自觉的方法论逻辑: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归古典,因此可以将其研究名之为中国神话学的"还原学派"。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的神话学是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田野调查与书面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代表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神话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人将眼光投向民间,神话引起了启蒙主义者的关注,它被视为"中国之生命".随着民俗学的兴起,神话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在30年代的通俗化实践中,也成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之依托.1949年以后,神话成为本土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力量,同时也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神话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学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的复兴与重建在推动民间文学整体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民间文艺学领域引入西方神话学理论,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多维视野与多元范式交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6.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作为现代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茅盾差不多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了神话研究活动。在广泛进行中外神话比较的基础上,茅盾主要应用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对中国神话加以广泛梳理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产生、演化、系统、分类以及神话资料问...  相似文献   

7.
杨利慧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神话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她20多年来致力于推进中国神话学的创新。从1990年代的女娲神话研究,到2000年以后译介域外学术理论并向外介绍中国神话;从开设相关课程并撰写神话学教材,到编纂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从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到当代语境下的神话主义探讨……杨利慧的学术实践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将其神话学思想置于中国民俗学转型的学术史语境中,就会看到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神话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学发轫于古史研究、民俗研究,经历了民间文艺、民族调查,参与了新时期中国的新启蒙和思想解放。21世纪以来,中国神话学进入全面反思与革新的新阶段。学者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深入检视神话的基本定义和研究范式,探寻神话学的当代价值和社会功能,思考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性命题。本文梳理出当前神话学研究的三个主流学术问题:神话学的人类学转向、“朝向当下”的神话主义、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旨在厘清当代神话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研究内容及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系列革新性的研究转向,对中国神话学研究原有的研究格局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具有知识性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许多西方现代作家都表现出了对神话的依恋之情,在本话语的重写中寄予着“救赎记忆的愿望”。神话不但具有“哲学”的概念、“诗性”的学本质,它同时还是“情感”的产物。神话最接近学的本质特征。虽然现代作家向神话回归也许并无自觉意识,但神话的确给了学以“无限的深意”,它从某一侧面赋予了西方学以沁人心脾的高品位、高格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西方现代学的“自律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文学人类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泰勒、安德留·兰和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是最早引进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外国学术流派。20世纪10-40年代的40年间,被一些知名的文学家理论家和民间文艺学家所传入,并用来研究中国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特别是神话、传说、故事等叙事体裁的研究领域里,曾经占有压倒性的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文学人类学派的学者们把外国的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进化论世界观、若干重要理念以今证古、比较研究与类型研究的方法引进后,加以本土化,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特别是神话学和故事学的初创,在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具体问题的阐释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异同之处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不系统 ,自然神话相对匮乏 ,人文神话极为丰富 ,多半人半兽的神 ,女性神地位重要 ,体现出家族式多元制的特点 ,崇尚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道德力量 ;古希腊神话完整、系统 ,自然神话与人文神话并重 ,神人同形同性 ,男性神统治一切 ,是家庭式一元制的 ,倡导个性原则、享乐主义和命运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话的演变大量存在于古典神话、活态神话及各民族神话之间。神话的演变是不断被运用的结果,它伴随着意识形态、政治文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诉求。神话的运用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正面与负面的差别。学者既要揭示神话被滥用的现象,也要研究它如何促进当代社会的正面发展。应用神话学属于神话学的分支,它为神话学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费.伊.布斯拉耶夫是俄国神话学派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德国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等人的学说,将神话学研究同语言学、民间创作、民族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此外,布氏在将比较-历史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民间诗歌、神话、仪式等领域的过程中,力求将比较-历史原则与文化-历史原则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神话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历史特色。布氏在30余年的神话研究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不断根据新材料、新问题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神话理论,布氏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俄国19世纪下半期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的单纯语言学解读走向具体文化-历史语境阐释,并最终将其上升到民族学乃至人类学范畴这一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早期的“东方学”研究对原始儒家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如“圣王传说”进行了初步的颠覆性的研究,此种学术研究为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社会思潮之反映。受此学术意识之影响,中国早期对神话认知成为启迪民智的工具之一,即通过改造或进行古史研究来达成某些政治夙愿。同时中日早期神话学者研究方法也有诸多趋同化的表现:如均遵从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考据法;共同推重欧洲汉学界惯用的历史与语言相结合的传统语文学研究法,而拒斥葛兰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方法。上述方法试图借助对材料或知识的梳理从而复原历史真相,是一种旨在追问真相的求真求实的科学主义态度,而此法对于本身以“神圣性或信仰性”为精神特质的神话来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型神话,西王母是昆仑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女神,其神异的形象、独特的精神内涵、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在文化传承中的女神形象在具备原始性、情感性、多元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广布于日本、 韩国的三轮山型神话传说与中国的老獭稚型传说的关系, 曾引起中、 日、 韩三国 学者激烈争论, 虽然最后钟敬文先生力证其源起中国, 但终因无传播时间上的铁证, 至今仍不免让人生疑。 考察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影响源, 日、 韩学者更易将视角置于韩国甄萱神话之上, 认为其系北方系神话传 说。 但是, 如果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早于三轮山神话出典数百年的 《搜神记》, 与日韩三轮山型神话传 说在神话结构、 情节模式上进行比较的话, 可知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祖型为 《搜神记》 的 “钟繇” 故事和 “猪臂金铃” 故事, 其发生地应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属南方系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学家百田弥荣子多次访问中国,撰著《中国传承曼茶罗》。田野调查与钻研典籍相结合,揭示中国神话传说世界的神秘魅力面貌。以“公鸡雷神”为核心,介绍开天辟地、洪水育人等神话,探索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介绍妈祖与其他海神、水神的比较研究现状。重点从妈祖与北欧海洋女神神迹与形象、民众对妈祖与北欧女海神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妈祖与北欧女海神传说差异成因。通过比较可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海洋文化差异,对弘扬妈祖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