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文化也渗入到西方各时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西方文学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了解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此后他虽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仍一直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孙中山对基督教义的认识、他所崇仰的具体对象前后却有甚大的变化。这种对西方宗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一生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力度。然而孙中山从来不曾同本民族文化完全离异,他的文化取向与宗教信仰经历了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希腊罗马文化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思想源泉,不仅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而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主要体现在西方作家对《圣经》中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的借用和运用典故等方面。本文拟将通过实例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和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渊源,一直影响着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婚姻文化也深受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西方婚姻文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与西方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的现代文化生活,并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周作人等思想文化先驱在反叛传统、批判儒学时,开始认真审视基督教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吸收其对宇宙世界、人类本体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思考与认识的成果。他们提出改造人  相似文献   

6.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初期占主导地位文化的原因问题,以往的学者均看到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二希)的影响。但是,二者究竟怎样从分属不同的上古文化形态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构成,本文提出,人类从神话思维到宗教思维是造成原始宗教向神学宗教转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有希腊罗马文化被理性总结时的神学价值取向、基督教与当时人们的历史需求的契合、基督教学说与西方远古文化精神某些内在的一致性以及基督教自身巨大的文化包容性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二希”文化的中世纪化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最早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并称“二希”,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书面源头,二者相辅相成,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督教对欧洲十九世纪初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以超验的基督教为西方文化原型和以世俗性的儒学为中国文化主干的简单二分法,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虽然受到批评但确实具有概括性意义。西方的伦理精神在经过历时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后,已经陷入危机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通过对基督教和儒学中所包含的道德体系进行比较,以揭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对缓解由现代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基督教专有名词的汉译方法及其运用,论证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所产生的历史和现时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12.
《圣经》承载的基督教思想,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思想源头和精神基础之一,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伦理依据。而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从新型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圣经》蕴含了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诸"如托管"和安息日生态原则、尊重动物权利等思想,这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许多作品都在让读者意识到基督教虚伪面的同时,极力为以泛灵论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正名,主张信仰的多样性。在她看来,这些朴素的宗教信仰积极健康,无论是在尊重女性,还是在尊重自然方面,泛灵论思想都远远优于被白人狭隘化了的基督教。在她小说创作中,沃克既通过泛灵论思想对带有偏见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上帝形象进行颠覆性解构,又看到了泛灵论思想中尊重人性的一面。不仅如此,泛灵论思想在她作品中有时还能成为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抗争不平等现实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在神性论问题上,基督教和道教虽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之点,具体表现为一神论与多神论、人神异质和神性分享论与人神同质同形和互化论等区别。这些区别规约了它们各自的思维方法。同时分别影响着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习俗、哲学、自然观、价值观等文化因子,形成注重理性的基督教文化和注重功用的中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西宪政的不同命运,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文化传统扮演了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基督教的超验之神、有限理性、对人性的双重预设与儒教的天人合一、理性自负、等级人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儒教的上述传统,窒息了宪法至上、有限政府、人权保障、民主等宪政要素的生长.然而,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强劲的"尊儒"意识和波澜壮阔的"排教反教"运动,在民族主义胜利的同时,宪政是否失去了有利的文化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尊严问题上,佛教和基督教有各自的表述,佛教从佛性角度确立对此主题的观点,这是从人性尊严角度讨论人的尊严,由于人人先天具有佛性,人人生而具有人性尊严,因而,人与人之间也是生而平等的,所谓的社会差异都是外在的。在由此种尊严而平等的基础上,佛教提出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自信原则和处理人与他者关系时的恭敬原则。基督教对于人性尊严的讨论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因为是被神依照其自身的形象而创造,具有神的荣耀,而具有人性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始祖滥用了神赋予的自由意志而选择了犯罪,此种原罪又损害了人性的尊严。也许从佛教的角度,可以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基督教有其自身的解释传统。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完全和谐,其最终指向是人与上帝的和谐。基督教有着鲜明的伦理性,和谐思想就是其伦理性的体现。基督教和谐思想虽然是建立在神学思想之上,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恩怀特争论始于怀特关于对基督教进行重新思考或者由非西方宗教取而代之的呼吁。林恩怀特争论已经被证明成为处理环境危机的一个障碍。由此而起的对基督教的辩护制约了亚洲和其他比较环境伦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没有产生对环境有益的结果。无论何时,当人们谈及宗教和环境的关系的时候,讨论都会迅速转向有关基督教对环境危机责任的讨论。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怀特的论文在很多方面是对的:基督教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的世俗化,并且在中世纪,基督教在政治上对现在看来有害的人口增长的政策提供了支持,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很多诸如此类的政策已经被证明对环境是有害的。但是,基督教还存在另一种对环境友好的传统,Assisi城的"圣芳济"运动就是其中一例,这种传统也许对于从环境角度重新认识基督教是有益的。但是,对于非西方国家环境伦理的发展,基督教将很难能够有所作为,非西方宗教也不大可能成功地在西方产生出某种环境伦理。因此,对于研究宗教的学者们而言,重要的是要走出谁应该为环境危机受到指责的争论,找到世界各主要宗教如何在其各自的文化范围内对发展环境伦理提供最佳帮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