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ARS危机暴露了我们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局限性。目前,我们应从一味追求单纯的经  济增长热中冷静下来,走出"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思维定势,在发展观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树立和谐发  展的新理念。并从发展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推  动和谐发展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大学发展观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本文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化"等当代大学发展观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现实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以期明晰大学发展理路,为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仁爱大德"、"物我平等"、"圣王之制"和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物我为一"、"慈俭四知"等观点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底蕴;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人与万物和谐平等的伦理观、天人协调的发展观等思想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朴素、消极的历史局限性;继承和发展儒道文化中的合理生态思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观、关爱自然万物的伦理观、天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也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传统发展观是理性主义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相比较,科学 发展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6.
研究邓小平辩证发展观时,学术界往往较多关注其非均衡发展思想,而忽略对其"综合平衡"均衡发展思想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分析了邓小平均衡与非均衡辩证发展观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分析认为:均衡发展不是社会各方面同步发展,非均衡发展并非是"单打一"的发展;均衡与非均衡发展应是在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共进,是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有机统一。当前重新认识和深刻领会邓小平辩证发展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兴起。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的演进、定义以及自然主义类、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延伸定义作了简要综述,提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即环境稀缺论、环境价值论、"时空公平"的区域层次性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等,总结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定义共同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发展是生命世界的永恒主题,但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人类在惬意地享受着工业文明之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千疮百孔,"生物群体崩溃"有可能在未来200年内发生,工业化的生态代价令人始料不及.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后,人类才大梦初醒,原来孜孜以求的没有发展的增长不过是竹篮打水.20世纪60-80年代诞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然而,可持续发展观由于自身的残缺不可避免地走入绝地.确立全新的发展观,实现发展的革命,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而实现这种革命的契机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所有物种乃至所有存在物的和谐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者提出了一种足以引致发展革命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一旦人类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藉此实现了发展的革命,那么,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发展大业必定能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论是在全球化发展和国际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在全球治理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的结晶。该理论倡导和谐的安全观、发展观、文化观、治理观,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它是全球治理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也是对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补充和改进。"和谐世界"理论有利于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建设一个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自由、公正、平等、包容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全球时代和风险时代的到来要求发展观方面的根本变革.传统的发展观是一种历史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包括道德目的论和庸俗进化论两种形式.今天我们需要一种哲学未来学的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主义的存在观、未来主义的历史观、界限主义的理性观、和谐主义的社会观、风险主义的正义观和可持续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在生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现时代应该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等重要论断,强调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必须抓住和把握好机遇;强调在发展中要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体现了邓小平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这无疑为重庆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大建设的机遇,在继承、弘扬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坚持经济、文化并行发展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升华。"适应需要提出目标"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升华"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升华;"实践价值战略意义"强调的是我党提出新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观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深层的和持久的。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因其过分重视科技而忽视德育,必然成为学校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因其以人为本,强调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均衡、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必然重视德育,将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实效差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赞同."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思想,又是对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个发展观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观。图书馆事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重读邓析的两可之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析是刑名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辩者,体现其思想精髓的"两可之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点和合理的逻辑思想,对其认真研究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赶超"发展观到"硬道理"发展观;从"硬道理"发展观到"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的特征为:(1)从发展轨迹上,呈现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2)在发展现念上,实现了从手段论到目的论的革命性变迁;(3)在发展实践上,实现了由更多地的强调经济建设的"片面""单一"发展观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试论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每一种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观念文化出发,和谐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法治、制度观念、公平观念、诚信观念和美德意识四个方面。和谐文化的建设主要有三个基本途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复兴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意识,延续"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伦理观和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与"传统非持续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现行法律制度作全方位的变革;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反映在循环经济的立法变革上,就是要求在循环经济立法的理念上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中,扩展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将生态化理念注入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