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周邦彦在词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主要是他在艺术上集前人之大成。虽然在内容上的开拓性不及在他之前的柳永与苏轼,但在接受与学习杜诗上却有他的创举:第一,词风的沉郁顿挫明显是学习杜诗的结果;第二,讲究音律与锤字炼句,也是受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的影响;第三,化用前代诗人的诗句入词,本来是宋代词很大的一个特色,但周邦彦化用最多的是杜诗,这也是他有意接受与学习杜诗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杜诗中有大量的"一"字,从组合功能看,这些"一"可以和量词、名词、动词三类词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用法;从语义上看,杜诗中的"一"既有继承其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有对中古时期新产生用法进一步应用的一面,表现出继承中有发展的特点;从修辞的角度看,杜诗中"一"的运用也颇有特点,主要表现在诗人能巧妙地运用表示少量的数词"一"和其他数词以及表示时间久远和空间广阔的词语构成对比,形成夸张的艺术效果,从而鲜明而准确地凸显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与其诗歌创作一样,遗山的词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崇和追摹.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遗山词学杜甫的根本原因.而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是遗山词学杜的具体表现.杜诗对宋金词人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元遗山等影响很大,其中以元遗山最为显著和独特.因此,称遗山词为词中的"杜陵嫡派"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4.
(一)诗文表现的风格总扎根在作者的人格、作风中.但在具体作品里,又往往借修辞、韵律等等方面直接显示出来.故探讨杜诗修辞的技法,有助于了解“沉郁顿挫”诗风的实质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杜诗采用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神妙难测,非专著不足以说清.其中有一样用得特别多,对形成风格起的作用也格外突出,便是“隐喻”.  相似文献   

5.
杜诗《饮中八仙歌》中"逃禅"一词,向来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为"逃避禅修",一为"避世参禅"。宋人注杜诗,都取后一义,清人注杜诗多取前一义,今人注杜诗多从清人谬说,已成定论。实则"逃禅"一词为宋代以来诗文中所常见,都是"避世参禅"的意思,不可误解为"逃避禅修"。从词语结构和用法上看,"逃禅"一词与"逃生""逃命""逃耕"相同。从《饮中八仙歌》的诗意看,"逃禅"一词也应该解释为"避世参禅"。  相似文献   

6.
杜甫作为唐诗的集大成,作为一位精心于近体诗创作的诗人,其诗歌创作中的修辞也是杜诗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对杜诗中立字出现的次数、频度、对前人的继承、叠字和音乐的关系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在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从杜诗训释看“无赖“的词义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赖"一词在杜诗中共出现了六次,其意义和用法是基本一致的.明清以来的学者大多理解为骂詈语,宋人则理解为"无所藉赖".两种理解显示着"无赖"的词义变化.把握这一变化,有利于正确领会杜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士祯研究杜甫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神韵理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独到的思路与方法。他对杜诗的总体评价是"杜甫圣语"。他认为杜诗"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故形之篇章,感时纪事,则人尊诗史之称","其大过人处在诚实耳"。论杜诗的艺术的伟大是"以雄辞直写时事,以创格而纾鸿文","此正一主于赋,而兼比兴之旨者也"。王士祯对杜甫的研究非常广泛。他游宦到杜甫漂泊和生活的地方,实地考察研究杜甫的生活思想和杜诗的内容。他考释杜诗的一些名物,研究杜诗的一些版本文字,还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杜甫对后世重要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宏仪先生的新著《汉语词性修辞》是语法修辞结合研究、有独到见解的专著,作者从词性入手,通过对大量的实例分析,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性具有极强的修辞作用,词性修辞研究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如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的名称的,但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名词一经超常轨而重叠就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为了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人们从许多词义相近或词义有联系的普通名词中选择精当的词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贴切的词,巧妙地安排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收到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准确地区别事物或表达感情的效果,这正是名词具有极强的修辞作用的体现.动词是表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存在、消失、出现的词,但实用中,往往可通过重叠在叙述动作和活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各种人物性格时往少里夸张或往多里夸张.为了刻画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使语言表达富有艺术感染力,可以从有词义大小轻重不同或有褒贬色彩区别的动词中选用最恰切话当的词,获得语言表达的最佳艺术效果,这无疑  相似文献   

10.
韩愈崇杜、喜杜、论杜、学杜.韩诗在题材、类型、"穷苦之言"等思想内容上继承杜诗.韩诗在"三偷"、音律、用语、以文为诗等艺术手法上接受杜诗而有拓新.韩诗学杜不泥,学而知变,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杰出代表。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往往是对她的作品的写作特点,艺术特色来进行分析,很少对她的语言来进行探讨。从她的《词论》开始,她的修辞观就已初见端倪。但是她的修辞观绝不仅仅是一篇短短的《词论》就能涵盖,有许多观点必须深入到她的词作及诗文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2.
《花间词》适应并助长晚唐五代王族贵宦灯酒喧沸、弦歌继夜而上下竞相奢华的风气,选择了香艳羡靡的内容和纤藏精丽的风貌,已开启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逐渐形成一种创作定势,发展为词的艺术主流。  相似文献   

13.
双关是有意使一个词或一个语句同时关顾两种不同意义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上下文中语义双关,妙趣横生,话里有话,一箭双雕,弦外有音,耐人寻味,造成语言的诙谐、含蓄、幽默,表明说话人的机智和风趣,很富语言表现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和巨大的艺术效果.双关利用语义和语音手段造成一个语词意义上的相互对立,交相映辉,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的两个语义平面的矛盾和对立.从形式上说,两层意义是平行的,但就内容说,则有主有次,有明有暗.暗的意思(即语底的意思)是本质的、主要的,起着表意和交际作用;明的意思(即语面的意思)则是次要的、辅助的,起加强和烘托作用.英语中的双关是英语修辞手段(figures of speech)的一种,有时也叫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词格.双关主要用于戏剧、诗歌等重语音的作品中,它是英语的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段,在十六世纪的伊丽莎白时代就相当盛行.英语拥有大量的多义词(polysemant),同音词(homonym或homophone)和近音词,因此,英语中的双关非常丰富多采.双关一词在英语中常用pun,quibble,quip,wordplay等词,有时也用希腊词paronomasia.Pun 这个词最初出现于十七世纪,其辞源至今尚未完全考察清  相似文献   

14.
如今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从艺术上看 ,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有正引、反引和泛引三种情形。这种引用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前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刻画人物 ,有利于揭示主题 ,有利于点染意境 ;后者则指读者因此而产生共鸣效应和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段的频繁运用,往往造成词的临时性功能固定化,从而促成词的新义的产生;运用同一修辞方式,使得本来不同义的词成了同义词;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使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叠音词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此后关于叠音词的研究便绵延不绝,硕果累累。通过对叠音词的收录与整理、相关理论研究、专书研究、叠音词与修辞研究、语法研究、外语叠音词研究、文化艺术、方言研究、叠音词翻译等几个方面对叠音词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17.
吴芳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与诗人。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吴芳吉杜诗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别有独到之处。吴芳吉采用传统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杜诗,把每首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诗人生活经历充分结合进行细致微观论述。在艺术手法上,吴芳吉推崇杜诗用典、叠字和炼句,倡导回归传统的诗教观。吴芳吉高度认同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杜诗的爱国思想作为教育的工具,传授给学生。吴芳吉的杜诗学研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对杜诗的推崇实际上是在新旧诗歌交替中,对中国本位文化与民族文艺的传承与嬗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杜诗宏大的历史性叙事的基本特征 :1 在题材上注重选择反映民族兴亡的宏大的历史题材 ;2 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司马迁《史记》中褒贬善恶的“春秋笔法” ;3 在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上向史传等叙事文学的借鉴。本文认为 ,杜诗作为“诗史”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体现在杜诗具有一定的鉴知与教化功能 ,另一方面又由于杜诗的“虚构”特性 ,从而又使杜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正是杜诗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修辞学来说,语用学是个新兴的学科.从广义上讲,语用学和修辞学都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很容易使人混淆.从历史源流、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等方面对比来看:语用学是20世纪英关分析哲学研究转向的产物.更多地研究"制约语言使用的那些条件",研究内容之间还缺乏一以贯之的中心,形成严密的理论系统仍需时日.而修辞学不管是西方修辞还是汉语修辞,起先都是一种说的艺术,不仅研究口语修辞,在书面修辞方面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年,"杜诗学"研究领域理应努力通过当代中西学术的汇通和中西诗学理论的契合,以新的研究视角深入审视杜诗艺术的特质,不应视之为玄妙的"奇变"或"天机"。运用当前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悖论诗学理论来考察,杜诗艺术在句法意象组合方面具有典型的诗学悖论特质,亦即前贤诗评家所谓的"新变"或"格变"。当代"杜诗学"的构建理应展开悖论诗学的新视阈,多层次地深入阐释杜诗艺术的奥秘与魅力,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问,以有利于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