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独特的性格和离奇的经历,使她成为谜一样的人,人们很难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探索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的诗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文章试从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等狄金森诗中常见的主题中探索她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她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一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我总相信,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是灵性的,她可以涤荡人心中封尘的阴霾,唤醒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梦想;诗是青春的,她可以激扬生活、舒展记忆、拾拢情感。每一首诗也是一种态度,是诗人的态度。在李见心的诗歌中,可以见到这种对于生活、记忆、情感、爱与伤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人的成长足迹,诗成为她个人记忆和抒发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应该说,辽宁诗人很多,有特点的诗人也不少,但李见心属于敢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一位,因此,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私密表达色彩。  相似文献   

4.
鱼玄机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女冠诗人。在她的诗中,有两首诗皆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邻女登垣”的典故,她是借“邻女”意象表达自己敢于主动、大胆寻求理想意中人的新型爱情观以及对人生幸福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这是女性意识和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鱼玄机的诗中可读出女性独特的思想和灵魂,也是一曲曲包含着女性血泪的爱情悲歌。  相似文献   

5.
林雪是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诗人,她“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风大气沉郁。她近期的诗歌,情怀与思辨相互倚重、酵化,介入生活与提炼心性同步发力,题材多样,手法多变,情感收放自如,气韵放达从容。她对现实的观照,对时空的架构,对存在的开掘,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她自觉地从先期女性主义诗写中觉醒,到如今的清澈中隐显尘世的味蕾,对生活细节和感念触觉的精妙镂刻,以及对世道人心的专注和细致打量。  相似文献   

6.
席慕蓉的诗歌里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爱意,这同她的生活与为人紧密相关。因为自己幸福,所以她把爱灌注在诗歌里像种子一样播洒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所以,她爱自己、爱他人、爱故土,憧憬爱情、赞美青春、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她的诗像一个个美丽的梦,她的诗让人如痴如醉,她的诗歌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受。  相似文献   

7.
清代女作家归真道人有《冰雪堂诗》1卷,存诗424首,词6阕。其诗随事而发,缘情而作,是将无聊困苦生活成功诗意化的结果。归真道人的四时诗尤能反映她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在她诗歌中对人生情趣、意趣及谐趣的追求和表达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实现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了悟与超越,也使她最终能够以平静乃至冷静的人生态度度过长寿而不枯寂、平凡而不荒疏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普通人,但我见过许多不普通的人。”“您见过的不普通的人是指哪些人?”“中国的科学家和科学考察队员。他们为国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然而科学家却说:“李乐诗不是个普通人。她简直可以说是个奇人!”李乐诗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黝黑的脸膛,“五七”干校式的短友,极其朴素的次看。给我的第一印像,她是个藏族妇女,而绝对不会以为她是在香港长大的广告设计师、画家和摄影家。李乐诗今年54岁,她两次背包环游世界;两次去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四次去南极,六次去北极;三次去高极(珠穆朗玛峰)。为了…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她在诗中明确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旨在表达思想;写诗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物质到精神,思想和现实相互交融、渗透的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她的"动态诗学观"。她认为写诗要观察事实的细节、沉入或者潜入未知,以及诗歌本身要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诗要新颖,要能给人以快乐,使生活可以忍受。她的梦幻诗具有超现实主义性质,但她又不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她把梦作为一种题材和写作方法,表现社会意识,是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她的梦幻诗中,半梦和半醒的状态交替出现。她开发潜意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并不割裂的,但理性才是主要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为和惠特曼齐名的惟一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对自然进行了描绘,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复杂的自然观,既有超验主义的成分,又有非超验的成分。从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指出冬天的意象在狄金森诗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同时指出冬天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狄金森对冬天的诠释,以及冬天和死亡的关系,冬天和现实的关系,由此来分析狄金森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文化的存在不以我们的主观好恶与主体选择为转移,它以其刚性的力量超越个体意志而对人施加影响,规定着人类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2.
《樱桃园》作为契诃夫戏剧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不仅展现出动荡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多重对话,折射出不同角色内心活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契诃夫《樱桃园》中众声喧哗的复调社会和多姿多彩的复调人生提供了宝贵而独特的阐释视角。从复调理论的多声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个特征出发解读《樱桃园》,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契诃夫笔下人物复杂的生存状况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使广大市场主体能够“正常生存”,实现“更大发展”。公司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公司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性法律。《公司法》确立公司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主体重要论述的贯彻。现行立法并未采取权利法定化的路径,导致公司生存权与发展权无法成为价值判断及司法裁量的直接依据。此次公司法修订应在总则部分确立公司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两项权利是公司的基本人格权,贯穿于整个公司法规范体系及公司生命周期。公司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确立有助于公司的“正常生存”与“更大发展”,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亦有助于精准定位公司法改革之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类双时滞比率依赖Holling-Ⅲ型功能性反应且具有Leslie形式的捕食者数量反应的种群模型,通过分析系统对应的特征方程,得到了正平衡点局部稳定性及Hopf分支存在性的充分条件,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实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本原则,并在贴近洞察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上与思辨哲学划清界限。在这一思想史事件中,展现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旨趣,以及持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良心,这是我们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哲学应当履行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出版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该书的出版早了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经典作品《分裂的自我一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整整10年,但是《野草在歌唱》作为莱辛的处女作,不但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如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种族歧视制度等,还审视了“人类的生存”,凸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点上,莱辛和莱恩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从《野草在歌唱》开始,莱辛就像好朋友莱恩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命运赋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9.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德里达式的解构充斥着整个学术空间的时代里,文章试图用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即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阐释方法来重构“解构”,意在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解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