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的微观效果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3年6月起,我国先后在深圳等七个省市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利用这一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性质,以及基于2012—2015年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的双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减排效果及减排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有效促使企业碳减排,但企业主要是通过减少产量这种短期行为来减少碳排放,而非通过投入减排技术以达到清洁生产来实现长期减排。相关部门可通过将市场碳价维持在有效区间,为企业提供减排技术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减排行为,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投入,实现长期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改变了环境管理理念和角色,促使企业从被动守法转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节能减排自愿协议为此搭建良好平台。节能减排自愿协议从实践到规范、从政策到法律的升华必须明确其法律规制必要性、主体、内容、适用范围、法律定性等制度内核。广州开展节能减排自愿协议行动已初见成效,结合对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制度进行思考,有助于"低碳广州"目标的实现和相关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探讨企业主动的碳减排行为是否可以产生创新绩效以及碳绩效在碳减排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基于此,文章以2014—2021年医药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保设施投入和管理节能等碳减排行为均能显著提高企业碳绩效;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节能均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碳绩效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三者之间存在动态良性循环关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碳绩效和创新绩效具体应用到微观企业层面,探究碳减排行为实施的有效性;二是利用回归模型探讨碳减排行为、碳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了碳绩效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基于共同环境责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一大关键难题。为合理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区域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进而按照共同环境责任原则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比重。在此基础上,将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逐年进行区域分摊。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由资源富裕区域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由沿海向中部区域转移的基本特征;2006—2020年中国累计应减少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增加;中部地区分摊的减排任务最重,京津区域减排任务最轻。为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国家应对中部、西北等区域进行财政补贴,鼓励其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应激励东部沿海区域对能源富裕区域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2010—2012年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为碳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形成了显著性、量化性和时间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设计出低碳战略、碳减排管理与碳减排核算等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碳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为评价碳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以期为监管机构提供碳信息披露监督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家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建立采矿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一个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采矿业66家上市公司2018年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采矿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信息、节能减排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环境理念信息和政府相关环境信息五个方面,其中环境治理信息对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节能减排信息。该结论为提高我国采矿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方向,对政府加强地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田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运行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现状,指出其节能管理运行方式模糊、节能管理研究不够、企业技术培训不足和缺乏合理的激励方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油田企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构建油田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运行管理框架;完善节能减排机构设置;加强项目论证评估环节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流程;加强员工节能减排意识培养和完善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对油田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政府碳配额和碳减排技术投资补贴政策为背景,针对供应链企业的碳减排技术投入行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问题,运用博弈和最优化方法构建无协调机制、合作博弈、集中决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下的决策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各种状态下的减排努力水平、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探讨减排投入成本等参数对其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为供应链企业选择最优合作策略选择和政府补贴政策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以D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企业视角出发,借助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基于D市68家样本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绩效及政策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是在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企业规模、上市情况、产品市场及节能减排投资回报率构成第一主成分。(2)企业节能与减排行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十一五"期间,D市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3.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平均减少9.5%,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减少8.7%,均未完成国家和D市的节能减排目标。但与节能相比,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更高。(3)节能减排政策是制约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重要症结。"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应该主要在三方面改进:综合利用多种节能减排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指标分配方式、推进节能减排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特性,仅依靠市场调节会产生“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部门需发挥积极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针对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问题,构建一个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三阶段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选取中国30个省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博弈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认为:对地方政府减排行为奖励越多,则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越好;地方政府抵制中央减排政策所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则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越差;中央政府提高对地方政府违规行为惩罚的概率和力度可以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减排,同时也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益;碳排放强度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减排动力越小,中央政府减排政策实施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碳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税是碳减排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好,并且在一些国家取得了一些经验。我国在制定减排政策时,应将碳税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为此,深入研究不同的碳税政策,并制定适宜的国家碳税政策和必要的调整措施,消除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气候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配额分配的DEA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层面分解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是我国能源经济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十二五”CO2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提出一种新的DEA-CEA(DEA based carbon emissions allocation)配额分配模型,该模型将CO2排放配额分配问题视为一种总量受控的资源配置问题,以效率优先为目标,人均公平为约束,将国家排放总量分配给各省.采用2010年数据,基于传统DEA分配模型和DEA-CEA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与2010年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产水平和减排约束下,DEA-CEA模型分配结果的减排成本更低,减排任务更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从而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区间分配配额的差距有所减小进而有助于提高减排政策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税风险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税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政策手段,为了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可以考虑开征碳税来达到这一目的。对于中国开征碳税,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认为实施碳税政策在削减碳排放的同时必将对中国的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出口贸易和宏观税负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开征碳税对收入分配等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有的甚至是正面的影响,并针对模型的回归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建筑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当前国内建筑企业的资金使用效果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建筑企业的资金使用效果不显著,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综合经营绩效与资金使用情况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建筑企业不存在规模效益。反映出当前国内建筑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资源的配置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催生了碳交易,也诞生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市场,兼具环保市场、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点,这些特性导致各国政府需要对该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防止市场滥用、价格操纵、市场欺骗等现象,保障温室气体减排行为和市场行为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若干可从事碳交易的交易所,部分省份正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碳交易市场机制及监管机制必须同时建立及完善。碳交易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制度是综合的,监管主体包括综合经济管理、环保、能源和金融管理等部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美国历史上第18个农业法案?2018年农业提升法案?文本,文章在梳理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变化趋势.总体上看,2018美国农业法案保持了农业政策的延续性和针对性,继续实施2014美国农业法案中实施的价格损失保障政策和农业风险保障政策及营销援助贷款和贷款差价支付等多项基础政策,仍将保障农民收入作为首要目标,并对支持和保护水平进行了相应的提高,为农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农业收入网.同时,美国新农业法更加注重政策项目的实施效率,试图构建一个注重补贴效率和强化风险管理的新安全网.2018美国新农业法案中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对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农业政策改革的方向是支持方式市场化、保护手段隐蔽化、项目执行效率化等.  相似文献   

17.
碳交易体系导致企业生产的成本构成和盈利模式发生变化,基于博弈论方法采用古诺模型,对同行业中的双寡头企业在碳配额约束下产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力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碳交易约束对整个行业生产力的影响,在研究中突出分析了企业碳强度的差异对碳约束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试图探索理论模型所揭示的现实意义。模型结果与算例仿真结果显示:碳配额约束会对不同碳强度的两企业造成产量方面的影响,碳强度低的企业具有较大的碳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会帮助其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使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当配额总量越紧张时,这种竞争力优势愈发凸显;而碳强度较高的企业,对碳配额约束所带来的压力越敏感,在碳配额总量紧张时,过高的碳强度可能导致企业难以承受碳成本,大幅度减少产量,甚至被挤出产品市场。从整个行业的产量来看,碳配额约束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的整体产量有所影响,随着碳配额总量缩紧,行业的总产出减小,会给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减少排放之间寻求平衡,是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共识,技术创新是从高碳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能源技术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中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现存"高碳模式"、能源结构单一、能源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低下、发达国家"转移排放"、减排资金匮乏、政府科技政策缺陷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力争掌控低碳核心技术,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及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早日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挑战。低碳经济体系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全民意识、政策体系进行展开,其中技术创新是基础,碳交易是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核心,全民意识的提高是动力,完善的政策体系是保障,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主题,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担当和责任,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了碳中和的雄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中国实际国情和碳减排目标出发,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得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能源需求总量和CO2排放量将继续增加、能源结构转型更加困难等挑战;但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倒逼能源高质量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碳中和的定义和目标出发,发现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占比和单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CCS(含CCUS)。在此基础上,提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三大显性途径,即节能提效、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创新;以及一大隐性途径,即思想观念创新。对于全球来讲,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去应对,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面向2030年和2060年两大节点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国家行动方案》;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推广应用;针对同种类别废物治理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未来碳减排与“三废”协同治理将是大势所趋,建议深入探索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