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未有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休,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同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既存有又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这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即存有即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此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的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辨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新儒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梁漱溟以“文化三路向说”分析世界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接纳马克思主义,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并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沟通中观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整体而言,梁漱溟经历了从拒斥、批评马克思主义到认同、接纳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在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文化主张下进行的,表达出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的创造性、某些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相通性,可以成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8.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这一历史境遇下,中国工业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儒学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现代新儒家无法回避的时代重担,以中西文化对话关系为视野的现代新儒学只有避免西方现代化的通病,才能重建儒学现代形态的形上之学。  相似文献   

10.
德性儒学的成就、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化思潮盛行、传统儒家受到打压的思想氛围中,现代新儒家适应儒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趋势,从弘扬儒家德性入手,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新儒学运动。德性儒学发端于梁漱溟,中经熊十力奠基,到牟宗三终结。德性儒学批驳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精神,接续传统并走出传统,把握人性根本,回应西方哲学的话语,安顿价值世界,挺立道德主体性,开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德性儒学未能突破道德中心主义的藩篱,无法从“内圣”中顺利地开出“新外王”,应对以科学与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法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无法突破“精英儒学”的小圈子,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情结,过度强调应然,没有直接面对实然,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 2 0年代 ,在 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 ,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 ,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 (马克思主义 ) ,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 ,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 ,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 ,又有相互协作、支持 ,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 ,并不一味复古 ,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加以创新 ,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民国史小说中的末代儒家形象——兼论儒学传统中的伦理绝对主义耿传明以反封建为号召的五四新文学将“宰制性”儒学视为是儒学的本貌,将儒学与专制主义等同起来,而无暇顾及其与生活化的儒学和批判性的儒学的区别,所以现代文学史上绝少以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董仲舒在汉武帝建立新儒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下,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董仲舒自《天人三策》提出的“纯任儒教”治国,到《春秋繁露》中的“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图式,以及“无为而治”、“生杀兼备”、“阳尊阴卑”的政治理论,标志着全面吸收“黄老之学”和建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并最终使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取得了政治、学术上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政治和意义危机背景下,儒家思想之“新开展”,不仅在于重建传统儒学的现代形态以推动儒学的再次发煌,而且还预设有建构民族国家的宏大考量,期待通过儒家思想的“复兴”而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和民族国家的复兴,表现出具体历史情境下文化民族主义的关怀内涵和实践品格,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新儒家道德主义历史文化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而作为其“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他的诗学研究无论是在思想根源方面,还是在内在逻辑方面,都极富于哲理的意趣,处处体现着他对儒家义理之学的探究和体认。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接着朱次琦的“四行”、“五学”往下说,还是遍注儒家经典,简朝亮都是结合新的社会形势,朝着朱次琦学说的既定目标、具体路径为它输进新内容,使获得了较大发展的朱次琦学说延至民国中后期,并与同出一门的康有为别出的岭南近现代新儒学产生尖锐冲突,呈现岭南儒学近代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因此,钱穆认为简朝亮未能传承朱次琦之学,实是未能抓住简朝亮经学生涯乃至朱次琦学说的要害。  相似文献   

17.
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略论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李翔海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主流之一,现代新儒家从诞生至今已是人历三代、时逾70多年。力图通过儒学的现代重建,重新恢复儒学在现代中国的的主导地位,这是现代新儒家几代人为之呕心呖血、努力奋斗的共同...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港台及海外享有盛誉。他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出发,论证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并认为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自能开出民主与科学的新路向.世界学术发展的方向应是中西文化的融通,以“立人极之学”作为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理论先驱。他毕生致力于儒家伦理的现代化工作并以弘扬儒家伦理文化为己任。他所建立的新孔学伦理思想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新儒家学者。本文试对梁漱演的伦理思想作些深入的论证分析。一、公开倡导新孔学,主张重建儒家伦理本位梁漱溟的新孔学伦理思想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形成的。面对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全盘性反传统的思想倾向的高涨,梁漱溟大惑不解,他抱着阐扬孔子思想,复兴儒家伦理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感跨进北大,决心替孔子学说争一席之地。梁漱溟批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一味提倡科…  相似文献   

20.
论宋明理学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张家成李班传统儒家学说以“明德”为本。儒家所谓的“为学”就是要学作“大人”、“圣人”,儒学的主要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学作“圣人”立论的。因而,“为学”的本质内容即是道德修养论。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得到了复兴。随着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