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以前的中国,无所谓外交,只是"理藩"而已.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涉外体制逐渐崩溃.此后,在外国列强的敦促下,以及国内洋务官僚的建言及推动下,清廷于1876年初步建立了近代使节制度,并逐步实现了使节制度的近代化.近代使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马始终未能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是罗马使节制度的独特之处.罗马使节制度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不断的争战和扩张中得到逐步发展.纵观罗马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无论是在共和国时期还是在帝国时代,身负各种使命的使节往来不断,尤其是在早期争霸时更为明显.罗马有效的使节制度使其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一道成为罗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帝国时期,罗马的使节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罗马城原有的使节制度演变成帝国的外交制度.使节制度的继续存在对于巩固帝国的统治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辉 《国际公关》2014,(3):90-91
正从16世纪到17世纪前半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势力已从海上扩展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俄国的殖民势力则在这一时期侵入中国北方黑龙江地区。1644年清军入关后,外国使节为商业贸易频繁出使中国,如1647年的西班牙使节,1656年、1667年、1686年的荷兰使节,1673年、1676年的葡萄牙使节,1656年、1676年1686年的俄国使节。在这一时期的中欧交往中,在华耶稣会士和欧洲各国使节对当时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耶稣会士在中欧交往中更是产生了重要  相似文献   

4.
元代设有会同馆作为专门接待入京朝贡的周边四夷使节的客馆 ,它的设立对发展元与周边四夷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同馆也是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建制的组成部分 ,在制度方面 ,承前而启后 ,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唐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遣唐使的使节人员、留学生与学问僧以及携回的文物制度一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西之间的剧烈碰撞中,古老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自1875年,清政府首次有了驻外使节,把自己的些微触角试探性地伸出了国门。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们(1875--1895年间)的活动远远超出了外交范畴,与晚清国内的社会变革遥相呼应。特殊的地位与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见解,从而在国内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位美国作家曾说:“外交是最出人头地的职业.”①可是在中国近代早期却远非如此.一位清朝官员董恂说它是“谤薮”②.董恂做过主管外交的总理衙门大臣,他的话可以说是苦涩的经验之谈.从中国驻外使馆建立的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就可以了解到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互派常驻使节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正常现象,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产物.这个制度起源于意大利城邦国家,第一个有记录可查的常设使团是1455年米兰公爵斯福沙(Francesco Sforza)在热那亚设立的.③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定以后,欧洲各国普遍互相派遣了驻外使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  相似文献   

8.
引述清朝通事传教士马国贤、巴多明及英使马戛尔尼及其随员文带分别记录的俄国伊斯梅洛夫、葡萄牙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三位使节觐见礼仪,认为朝见礼仪与递交国书礼仪虽有关联,却是两种礼仪,三使节觐见的三跪九叩首礼不变(英使或许是行三跪九鞠躬礼),递交国书礼仪,由大臣转呈皇帝更改为使节直接将国书递交皇帝。由此得知三国使节争取平等国地位,获得部分成功。康雍乾三帝改变接受外国使臣呈递国书礼仪,是国内外政治局势造成的,是不得已的举措。康熙帝为遏制俄国支持北疆准噶尔而对其让步;雍正帝在继位合法性等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借外使祝贺登基改变形象;乾隆帝为维持"十全老人"形象令接见英使有个喜剧结局。三使节礼仪之争的史事表明:"来者不善",英使提出占据两个小岛的要求;递交国书仪礼之争实质是使节代表其国家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皇帝权威挑战;不识18世纪世界形势的中国统治者,在守旧观念主导下,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颓势地位,巨大的危险将至。  相似文献   

9.
自两汉以降,古代来华的各国使节不断,数目众多,在唐代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明清两代,迎来了华夷秩序的巅峰期。各国来华使节的疏密情况,与中华帝国的盛衰状况、中华帝国对外经略的重心、以及遣使来华各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来华使节一般都肩负着多重的综合使命,如政治上建立、维系及增强双方的友好、亲善关系;经济上增强贸易联系、互通有无;文化上则是吸收、学习高度发展的古代中华文明,等等。古代各国来华的使节,在中国一般都受到极为友好和优厚的待遇。他们既是中外文明交汇的桥梁,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他们不畏艰辛,万里来华;他们赠送来与流播去文明成果;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付出了可贵劳动。  相似文献   

10.
宋辽自澶渊和议之后,双方使节不绝于途,但是北宋在与辽国正常互派使节、进行节日道贺时,赴辽的北宋使节却出现了频繁“辞不行”的现象。探讨该现象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外交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