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西方哲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之争日益激烈,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原因,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形象及其研究日益增多。国外研究中性别疯癫研究、男性研究逐渐取代女性疯癫研究,断代史中的疯癫研究成果丰富,少数族裔研究成为特色;国内多隐喻研究和女性疯癫研究,同时在理论运用、研究深度以及研究文本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针对国内研究现状,需要加强男性疯癫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此外尝试运用新理论进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症候袒露的是男权社会的痼疾,是女性以异端的身份来表达个体生命在生存焦虑的压抑下的激烈反抗,是女性为了避免被吞没保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极端方式,因此它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疯癫”的形成既来自外部环境男权社会的压抑,又来自因女性主体性缺失而造成的男性依赖和内心指令的强迫,“疯癫”成为女性反叛的悲剧性宿命。  相似文献   

3.
“疯癫”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戏剧手法,但如果严格遵照文本的标准,莎剧中真正疯癫的人物只有三个,即李尔、泰门和奥菲利娅,此外还有三个装疯的人物——哈姆莱特、爱德伽、泰特斯。莎士比亚对于“疯癫”的使用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笔下的“疯癫”往往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权势失落的隐喻,并通过疯癫及其背后权势的失落和恢复,实现对主人公的惩罚和教育。而对于唯一的女性疯癫者奥菲利娅,则通过其疯癫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女性的反抗。装疯在莎剧中主要是一种展现复仇的装置。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使用疯癫,主要是为了增加波折,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或是为作家代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戏剧效果,而非情节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奥菲莉亚和繁漪分别作为《哈姆雷特》和《雷雨》两部经典戏剧的主要女性角色,纵然性格上大不相同,但在其疯癫形象的形成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外是男权话语构建的结果,在内是女性主体性缺失所造成的。疯癫是她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却无法让她们逃开悲剧性的命运。女性在自我实现道路上仍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5.
福柯的《古典时代的疯狂史》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重写了疯狂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此书的解读,勾勒出福柯笔下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的真实面孔,分析了疯癫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的蓬勃繁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疯癫在道德领域却成为首恶,是社会一切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人们惧怕疯癫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疯癫既迷恋又恐惧。随着对疯癫越来越多的道德性批判,最终疯癫的悲剧性体验趋于被规训,从一个可以与理性对等的对象变成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变化开启了疯癫在古典时期新的面孔。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于《莎乐美》作品的艺术价值评判多集中在作品的唯美主义表现形式上,对于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分析也多为负面和否定。分析莎乐美由家庭天使形象向疯癫女性形象的转变,探究其疯癫意象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到《莎乐美》暗含着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统治压迫下因自我权利缺失而进行的反抗,是对父权社会建构下的政治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进行的彻底破坏。莎乐美形象象征着对父权社会毫不妥协的女性反抗力量,因此成为历史文坛上女性叛逆形象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疯癫形象,营造一种癫狂的气质氛围。这些疯癫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承载着启蒙使命的觉醒者、启蒙者,被侮辱、被损害者,知识分子的疯癫与佯狂,以及散文诗集《野草》透露出梦魇般的癫狂氛围。鲁迅借助运用夜、月和狼三个意象以及采取内省式、非线性逻辑的断裂叙述等手段来烘托和营造疯癫氛围。  相似文献   

8.
米歇尔·福柯是关注于西方文化和哲学边缘问题的思想家,在他看来,文艺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疯癫结合,因疯癫与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较量状况的不同,导致文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为后现代思想的启蒙者,福柯反对现代主体意识,否定作者是自由的创造主体的说法,强调作者是话语功能的实践形式,是一个根据不同语境可以由不同个体填充的位置。他预言了当今文学网络化的状况,对当代许多文论流派造成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10.
从女人如何变疯癫这一视角探寻女性身份的迷失。在父权文化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女人的疯癫与女性身份的迷失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对伯莎·梅森疯癫的剖析,探寻女性身份迷失之谜。伯莎·梅森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作者力图通过分析这个角色的社会背景及其被扭曲的他者形象,展示其被边缘化的轨迹。从这个边缘和失语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和迫害,使人们对女性身份的迷失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解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整个中国旋转在现代性漩涡中。旋涡中的男人和女人们都在眩惑与挣扎,而女人们更是承受着现代性与男权多重、同构的宰制。在世纪之交的三部女性主义文本《晨钟响彻黄昏》、《羽蛇》和《无字》中,刘天园、羽和吴为三个疯女人各自以疯癫的方式言说着女人被诊断为疯人,被沉默为他者的癫狂之旅。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有很多疯癫形象。《李尔王》这部悲剧作品几乎体现了莎翁悲剧中的各种疯癫类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并就此分析莎翁的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莎翁笔下的疯癫,只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是“文明”进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并没有任何事实联系。将两部作品置于比较阅读的地位,意在另辟蹊径,探讨两位悲剧主人公疯狂、疯狂的原因以及疯狂反抗的局限性。并希望在探讨其相似性原因的过程中,达到两个目的:帮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理解;促使人们深思女性的命运和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5.
权利意志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被誉为发疯的太阳,这不仅是因为他生命的五分之一是在疯人院度过的,更因为他的哲学的疯狂性。在哲学界尼采哲学的“疯狂”几乎无人能比.探讨尼采疯狂哲学产生的根源、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人产生的疯狂影响,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尼采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创作概括起来离不开两种模式 ,即叛逆或认命。本文着重从西方文学史中认命型的女性形象中考察了其历史及社会文化的原因 ,认为男权意识和女性第二意识的生成是这类形象形成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守儒持重的文人 ,但亦有极为狂放的一面 ,只是他的“狂”和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异。李杜二人“狂”的共同之处在于狂得真挚 ,共有着“清狂”与“痴狂” ,而李白的狂态中少有杜甫那种蕴含着巨大痛苦的“迷狂”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中的桑菲尔德阁楼上被囚禁的伯莎·梅森并非是个"疯女人",她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行动都是智者的所为。她不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线索的陪衬人物,而是独领一条线索,揭示了女性被剥夺话语权与自主权后的艰难困境,全书并以这条暗线与简·爱所引领的公开争取妇女权利的明线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他者"到"自我",从蒙昧到觉醒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狂”的视角,指出狂是赫索格真的表现,是赫索格逃避现实世界的方式,“书信”是赫索格的“狂想”和“狂言”。索尔·贝娄利用赫索格的狂,乘“信”以游心,构建了自由言说的境界,让个体生命在沉醉状态中以自我张扬的形式向现实世界发出心声,从而深刻揭露当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表现当代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主人公对人性的叩问与追寻,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