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慎博闻强识,明代著作第一。由于受到明代中期考据学的影响,他在《升庵诗话》中运用考据方法观照诗歌,考证字的音、形、意以及名物、探究诗歌本事以及典故、考察版本与文字校勘、溯源诗歌体式、发掘诗句含义之源流,开创考据诗学之先河,可谓诗学史上的一大功臣。  相似文献   

2.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3.
钱斐仲,名聚瀛,字斐仲,号雨花女史,清代女词人,是继李清照之后第二个有论词著作的女性。其《雨花庵诗余》及《雨花庵词话》的版本并不复杂,但目前尚无系统介绍。考证可知,《雨花庵诗余》有稿本一卷、同治七年刻本、《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本、《全清词钞》本等版本,而《雨花庵词话》有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刻本、《词学季刊》本、《词话丛编》本。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从授受情况、全书大旨、序跋、朱熹不辨其混儒墨禅等考究,疑宋龚昱所编李衡之《乐庵语录》为伪。今考《乐庵语录》乃明郑文康得之何文渊者,与当时昆山地方人士长期关注李衡事迹学问相符;其书虽龚昱编,实乃宋左史祕所撰,并由其后裔左溍补缉,刊于明代;而宋王应麟、赵善璙皆尝引录其部分文字,故其书授受可靠,传承可信。李衡本好老庄、佛禅,其学术大旨与明姚江之学确有相近之处,其书序跋乃因人而作,适可相证,以之为影撰,颠倒宋明时序,不可信从。李衡学术渊源出于程氏,以理学名,并未因禅而毁儒,又与朱熹有过从,故朱熹不辩其说,合情合理。总之,《乐庵语录》乃真书,并非明儒伪作。  相似文献   

5.
关于《慕容垂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有《慕容垂歌辞》三曲: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明人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卷三《石城乐》条称:“《石城乐》,宋臧质作。《碧玉歌》一名《千金意》,晋孙绰作。《慕容攀墙视》,慕容垂作。乐府皆失其名,当表出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此条下注云:“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曰:‘按《慕容攀墙视》殊不类垂作,盖当时…  相似文献   

6.
《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顺治康熙间刻本,当为《嘉兴藏》本,不见于传世《嘉兴藏》,应是遭到雍正、乾隆之禁毁,今仅存国图藏孤本。《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载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对旅庵和尚所说发愿早日正式出家,旅庵劝说不要舍弃皇位出家为僧,顺治回答“恐朕未能若此”;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景山顺治梓宫火化时旅庵恭述两偈,言顺治因彻悟而决定舍弃皇位出家,火化只不过是烧了个空梓宫而已,顺治应不会违背速脱帝王家的出家誓愿;均足以弥补玉林琇、木陈忞、 溪森诸禅师语录、年谱相关记载之不足,是有关顺治出家史事之有力旁证,迄今未见学者述及。  相似文献   

7.
《诗话丛林》是韩国诗话史上最重要的诗话之一。《诗话丛林》最早之注释、翻译著作为许卷洙、尹浩镇之《译注诗话丛林》与洪赞裕之《译注诗话丛林》。相较于许卷洙、洪赞裕等注译本,本部《诗话丛林校注》之特点主要有:句读方面,尽心审核,避免谬误;校勘方面,遵从原书,订正原书之误必作校勘记,以存旧貌;注解方面,详注韩国文献,略注中国文献。此书主要面向中国学者而作,为中国学者加深对韩国汉诗及诗人之理解,为研究韩国汉文学提供一点便利。  相似文献   

8.
为词存史、以词娱乐,是黄编纂《花庵词选》的主要动机。南宋“复雅”思潮及诗文选评风气之盛,是《花庵词选》成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0.
《梦苕庵诗》是著名学者、诗人钱仲联的旧体诗集。钱仲联主张通过诗词的"声"与"色"来鉴赏诗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汉语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梦苕庵诗》的语言特色试作分析,以期为当代的旧体诗词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12.
《徐而庵诗话》系清初徐增所撰。徐增字子能,号而庵,长洲(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总目》知“增与金人瑞游”,可断定徐增活动时期同于金圣叹(1608—1661),为顺治年间。徐增有《说唐诗》二十二卷,卷首为《与同学论诗之语》,后为张潮改名为《而庵诗话》收入《昭代丛书》,但有删除或遗漏;丁福保《清诗话》即收此书。日人近藤元粹编《萤雪轩丛书》却据《与同学论诗之语》原文收入,内容完璧无缺,并略作评点,改名为《徐而庵诗话》,此书较完整地反映了徐增诗歌理论,优于《而庵诗话》。对于徐增的《诗话》有心斋居士赞曰:“诗话所云,盖胸中确有所见,非徒为大言欺世者,读者当自得之也。”此并非溢美之词。《徐而庵诗话》篇幅不长,但围绕诗人的条件、创作构思的规律与诗歌内容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发,颇有见识。徐氏诗论继承了前人诗论中某些可取的观点而有所发挥,这又启发了稍后的袁枚“性灵说”的一些美学思想;虽然亦有局限性,但不乏可资鉴借的价值。徐氏诗论尚未见人论及,故试作发微。  相似文献   

13.
《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沧浪诗话》成书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沧浪诗话》无论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在中国美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其所提出的理论对于后来时代的诗学理论及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部著作还被认为是诗话从以资闲谈的笔记体著作走向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严肃理论著作的标志,被视为宋代诗话的集大成之作,是诗话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沧浪诗话》是严羽生前亲自编定的一部完整的诗话著作,这乃是学术界的定论,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怀疑。但笔者经考证认为,《沧浪诗话》并非严羽所编。《诗辩》等五篇原本并不是一部诗话,而只是一些单篇的著作,这些著作由严羽的再传弟子元人黄清老汇集在一起,到明代正德年间才被胡冠以《沧浪诗话》之名,而其定名为《沧浪诗话》则是在明末。由于《诗辩》等五篇原本并不是一部诗话著作,所以学术界关于《沧浪诗话》在诗话发展史上地位的论断乃至整个诗话发展史就有重新认识之必要。由于通行本《沧浪诗话》的文本为元人所辑,故其文本价值就要重新认识,由文本差异所引出的对于该书的理解及评价的歧异也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郑玄笺注《毛诗》多有新意,主要体现在:《毛诗序》往往注重揭橥《诗》篇的大义和本事,而郑玄《诗谱》则更多说明所论诗歌得以产生的地理环境、风俗、时代政治背景及其诗体之正变;《郑笺》对《毛诗小序》之释“兴”多有修正和丰富;《毛传》不涉谶纬,而《郑笺》则多引谶纬说《诗》。此种情形,与东汉崇尚博学旁通的学术思想环境有关,更是郑玄本人经学思想之混同古今、兼采谶纬而博通旁融的特色所致。  相似文献   

15.
《老学庵续笔记》未在绍定元年和《老学庵笔记》一起刊刻,《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中也未见著录,很可能是1345年以后由其他人伪托陆游所作。“续笔记”中的4则--“白打”、“退红”、“王元之诗”、“刘太简荐苏洵”都存在明显的错漏。“白打”是蹴鞠游戏中的一种,宋代非常流行,而“续笔记”的作者却不知晓;“退红”是染色的意思,且陆游本人也在诗歌创作中使用过“退红”这个词,而“续笔记”却误解为“粉红色”;“续笔记”作者对王元之诗中“和莺吹折数枝花”一句之理解胶柱鼓瑟且极为浅陋;另外“续笔记”还将“雷太简”误为“刘太简”,并对苏轼父子妄加批评。“续笔记”体现出来的学术水平较低,且与陆游本人的诗作和生平有矛盾之处,当系伪作。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今人点校的《老学庵笔记》一书,未能对“续笔记”的真伪加以甄别,应属失误。  相似文献   

16.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古籍标点之正确与否,对读者影响甚大,标点正确,则能便利阅读,帮助理解,反之,则会设置障碍,增加疑惑。近读孙安邦点校本《云自在庵随笔》,觉得存在一些标点错误,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理解,有必要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因举书中十例,并试为改正。  相似文献   

18.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吴乔著有两部诗话:《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前者一直以稿本流传,世人罕知。其稿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虽已影印出版多年,但研究清代诗学者未予重视。笔者仔细比较两本的文字与内容,断定《逃禅诗话》为《围炉诗话》的雏形,保留了吴乔早年的诗学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本的异同,探明吴乔撰写诗话的过程及修订宗旨,指出作者诗学观念的具体演变,并对其诗学的渊源与倾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现有文献条件下,难以断言《毛诗》是否传自荀子,但可对比二者之异同:《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学观与荀子相通。《小序》探索诗的创作背景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荀子借重《诗经》、强化己说不同;不过,《小序》解诗重教化与荀子的诗学精神一脉相通。《毛传》《郑笺》解诗与荀子或通或异。  相似文献   

20.
唐诗雷同     
《升庵诗话》卷八有《唐诗不厌同》条,举唐人诗句雷同之例凡九,多为绝句。尚可补一例:卫象《吴宫怨》末联"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怀古》七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