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结合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有关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受众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产生“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3.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强效果理论的代表,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上关于媒介和舆论的学说都面临着挑战。实验表明,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道德舆论在生成过程中出现了与"沉默的螺旋"相反的现象.在虚拟语境中如何理解"孤立恐惧"和社会情境的逐渐减弱,从"反沉默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中挖掘道德舆论在虚拟语境下理性和非理性传播路径.虚拟语境下道德舆论生成中"反沉默螺旋"现象导致公众情感控制理性、形成多元道德舆论环境、中坚分子不再沉默以及公共意见失去可靠性等问题.可以从培养虚拟语境下正面道德舆论的意见领袖、创造更加多元宽容的社会环境、注重道德舆论"把关人"的培养,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沉默的螺旋"理论,增强理论的现代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强效果理论的代表,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上关于媒介和舆论的学说都面临着挑战。实验表明,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7.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大大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其及时性、交互性、草根性的特点使它成为民众自由言说的阵地.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中国互联网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使"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日益凸显,本文以最近发生在网络中的热门事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参与度与日俱增,互联网中不断出现新的词语。网络语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增强了其表现力。从最初的“裸奔”到之后的“裸退”、“裸官”、“裸婚”以及“裸辞”等,由“裸”字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词,而“裸”字的语义和色彩也有所发展变化。“裸”字的含义不断扩大,同时增加了诙谐、讽刺等感情色彩,使“裸”族词汇在网络中被网民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网络中的“裸”族词汇现象,分析其特点,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出发,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常常充斥着沉默,这种沉默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本文提出用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解释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确实在引起学生课堂沉默行为的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高校的招生人数、区域分布以及教育模式来看,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具有长期性、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过度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治理“过度教育”现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适当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语法对关联词功能定义的局限性,指出在俄语中,关联词что在不同的复句中其功能是不同的:在代词性疑问句和代词性复性复指联系句中что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否保留疑问意义;在定位复指联系句与非定位复指联系句中что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语义是否确定。同时,关联词что在这些复句中除了具有连接功能外,尚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是同形异义现象,对不同之处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更深更细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X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修辞表达。本文结合模因论,探讨了“X门”的模因性质及其修辞效应。从其发展过程来看,“X门”是个当之无愧的强势模因,而其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复制传播,是因为像大部分强势模因一样,不但形式优美,表达经济,而且能产生类比效应,并为使用者带来赶时髦的心理满足感。  相似文献   

15.
“龙山三老”是雁北沿长城带区域文化的象征之一,是金元交替之际民族大融合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于“龙山三老”中“龙山”的归属以及“龙山三老”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从17世纪70年代起,英语词汇中出现了"Chinoiserie"(中国风尚)一词,标志着英国社会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受荷兰、法国以及中英贸易的影响,从王公贵胄到平民百姓都开始倾慕中国文化,并以收藏和拥有中国货为荣,在一种蒙昧状态中描述和模仿中国文化,最终演变成了18世纪流行于整个英国的"中国热"。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存在“凝固化”现象,即凝固化地使用有限的几个称谓语应对不同的语境。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的4个特点:拟亲属称谓语使用频率高;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对青年人用“喂”或者无称谓频数高于中老年;“女士、同志”这两个社会通称在大学生中不流行。  相似文献   

18.
“知天命”是成就儒家君子人格所必备的前提条件,按照古代“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可以得知,对“天命”的认知不能离开对“性与天道”的体认。然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却给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困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孔子基于其对言语观的认知,感受到对“性与天道”的认知是每一个个体在“习”中自然体认的结果,因此采取了“以无言代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文试从审美文化视角,首先对恶搞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其对话语权归属的分流作用,最后揭示其解构主义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