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嬗变是基于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对世界真实图景的逐步揭示和人们对自然本质趋向全面认识而渐次发生的。文章从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角度试图厘清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与当代生态文明观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阐明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是当代生态文明观嬗变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2.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从可观察的经验出发,通过中立的观察、实验,并经过过辑推导,排除了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自然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是客观真实的。因此,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严格的客观性、逻辑操作性、经验可证实性。从这种科学观出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像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受到经验的证实,包括科学术语在内的一切术语,只有严格地按照感官观察定义,才具有合法性;认为只有可经验证实或分析的命题才是真实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科学图景的分析、批判,指出其主张不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世界是可知的这条命题可以有两种理解法:(一)世界上的客体是可知的;或(二)世界作为有的整体是可知的。雅斯柏斯同意第一条,而否认第二条。雅斯柏斯否认科学能给世界提供一张完整的图象或者体系;他的中心论点是,实证论关于科学统一性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在这方面他提出四个特殊论证:(甲)科学思想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因而就避免不了主客体的分化;(乙)科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纯方法论;(丙)由于客体的几个领域互相合并不了,所以那些适合于研究各个领域的方法也就一定有内在的不可合并的歧异;(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是两类不同的科学,把任何科学观点绝对化的做法站不住脚。哲学和科学有区别,但又互相倚靠;哲学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弄清楚科学的结构、限制及其和哲学工作的区别,同时哲学思想又必须利用科学范畴和科学方法的最高发展形式。雅斯柏斯认为,既然科学不能给世界的存在提供一个整个体系,这就等于警告人不要把客体存在和真正存在等同起来。雅斯柏斯和自然主义者对科学知识的叙述不同,他的说法和牛顿的物理学、康德的科学哲学都很相合,但对根据晚近物理学发展的真实科学观则注意不够。当代托马斯主义者将会认为雅斯柏斯给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很有启发;他的这种区别和马里坦区别经验逻辑性分析自然与本体论分析自然,有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外在自然的反映,是对蕴含在自然现象中的自然本质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自然界运动和发展导致出对其自身的否定,即形成了自然科学理论。从这个角度上说,自然科学理论是自然界自我运动的结果,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理论又是认识主体对自然界的反映,认识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所以,“科学作为一个存在的事物和完整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是探索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它们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指导构建学科体系 ,要让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积极能动又唯物辩证的观点。因此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知识点中。下面就自然科学教学中对这方面思想的渗透教育作一探讨。一、世界是物质的在物质这一节内容中 ,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观点 ,从生物体与非生物体 ,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粒子 ,从有形的实体到无形的场 ,从…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有关“事”的哲学意义的不同看法作出若干回应。“事”的考察首先涉及事与人的关系,作为人之所“作”,“事”并非凝固不变、仅仅以某种现成的形式存在。与人自身的存在会经过一个从早年到晚年的过程一致,人所作之事也存在相应变化。同时,尽管事在因人而作这一意义上不同于本然之物,但二者并非毫无关联。事非凭空而起,而是以物为对象;物则通过人之所作而进入事,由此扬弃其本然形态。作为“物”与“人”关系的一个方面,“日光、空气”等自然对象与人的互动,也应作具体分析。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空气、阳光等自然对象之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涉及新陈代谢意义上的自然之维,而且也与人的多样活动相关。就本然世界、实在世界、现实世界的分梳而言,所谓本然世界,主要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没有在观念和实践的层面为人所作用的存在;所谓实在世界,在宽泛意义上指不依赖人的存在;所谓现实世界,则是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人所作用,并对人呈现多重意义的存在。进一步看,需要区分形而上层面的逻辑论述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假说,哲学应以科学为根据,但不宜还原为科学。  相似文献   

8.
(一)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譬如,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它是对整个世界一般规律认识的历史。而与科学技术史密切相关的科学学则把门类繁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即以认识整体的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它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来研究,研究科学技术本身的结构方法与功能,研究科学分类的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原理上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化学揭示质量交换规律,物理学揭示能量交换规律,各专门科学皆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而揭示专门物质形式的质量、能量交换规律,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的交换本质。从科学应用上讲,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交换规律,意义就是为了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选择中的生存和进化,真实地反映着物质的交换规律和物性选择的法则,反映着大自然的交换运动本质。从科学发展支持人类进化的历史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真正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科技应用中的任何负面效应,都是一定可以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解决的,"科学悲观主义"缺乏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科学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于反映客观世界及事物本质的模式、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作为主观的东西,科学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尤以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科技变革对思维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1.从历史看,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果,同时也形成了崭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导致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通过直觉和哲学的思辨,把所积累的大量经验加以整理分析,并用定理的形式加以表述,提出了许多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猜测和解释,成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种求真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哲学乃至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向度,这种人文向度肇始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用毕生的生命智慧孜孜以求的探寻着世界之真、德性之善、生命之美。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现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的追求,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对以后几千年西方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今天的哲学危机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古希腊早期哲学创造的成就的确使他们获得了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崇高。  相似文献   

13.
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从知识、精神、能力三个方面同步进行、全面发展,而其中“精神”的培育则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本质包含着探寻自然、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探寻人世、求善的人文精神:两者交融互补,保证了人类实践发展的正确取向和成功,是创业者开拓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与培育是当代大学创业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美与真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中蕴涵着真,也蕴涵着美,这种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既要符合客观世界自身的规律,又要符合人设定的标准和尺度。美与真相辅相成,由真及美,以美达真,二者共同统一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相似文献   

18.
自由精神在唯物论视野下可以理解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精神状态。哈萨克神话关于宇宙起源的描述对自身真实存在的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想象中对善的标准和尺度的揭示,以及英雄形象的塑造对力的崇尚和自身形象的肯定和认同等可见其民族自由精神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公共科技政策系统存在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公共科技政策的行动主体缺乏对“公共”之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的“体认”,缺乏一种贯穿于系统始终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称为“公共心”的缺失。通过论述先秦诸子哲学蕴含丰富的“公共心”之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为公共科技政策的人文缺失提供了一种背景化意义上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