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类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和重大历史现象,无不以其心态为背景。研读北朝史,有感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及乘此潮流而起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实为北朝后期民族融合进程中之一大关键,而在这一关键中,六镇鲜卑的群体心态,似应特别注意,故而本文从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演变的分析入手,揭示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诸多动因中社会意识即心态方面的作用。一、孝文迁都后六镇鲜卑的群体心态所谓群体心态,就是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特有的共同心理状态,它是由共同的存在条件引起的一种对该群体来说是典型的心态。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形成始于六镇之设。…  相似文献   

2.
一尔朱氏军事集团是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浪潮中崛起于山西,由一区域部落豪酋发展起来的庞大武装集团。构成这一武装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个部份:山西北部秀容地区的契胡部族武装,六镇鲜卑军事豪强,以及北魏末年投靠尔朱荣的一些州郡地方势力。契胡部族武装是一支野蛮强悍,由尔朱氏家族世代经营的家族武装。北魏开国之初,契胡酋长尔朱羽健(尔朱荣高祖辈)率本部落契胡武士1,700人参与道武帝拓跋跬创建  相似文献   

3.
高欢控制下的东魏拥有原北魏主要的经济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平原区,尤其是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平原,本身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东魏北齐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经济与地理状况,灵活的调整经济核心区与战略边境区的农业政策。通过经济建设,迅速地恢复了六镇起义遭破坏的地区,使北齐的经济超过北周,取得了早期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4.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封建化进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 ,其执政年间 ,在以往道武、太武诸朝的基础上 ,励精图治 ,整顿内政 ,增强国力 ,四出征讨 ,致力统一 ,保卫了北魏封建化的既有成果 ,并推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为孝文帝改革和北魏封建化进程的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太和以降,北魏王朝通过全面改革,取得了有历史意义的巨大进步。但在政策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其中之一是,迁洛以后,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北方边镇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因之,以“六镇军王”为代表的北方军事集团的地位一落千丈。王朝又没能及时采取对策,弥补与调整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最后形成了六镇军主与迁洛集团的严重对立。以致在正光年间,酿成北方边镇起义的因素之一。《北齐书·魏兰根传》、《魏书·广阳王深传》记录了目击者魏兰根、广阳王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综其所述,不过以上二端,以为史家所熟知,不再引录。北方边镇起义,自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但他们确认在镇者与迁洛集团的对立是导致边镇“构逆”的重要原因,大致还是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上一篇论文中申述北镇起义的阶级斗争性质,同时,我们也认为北镇起义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所以具有这样的色彩,是由于这次镇民起义是和北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山胡、勅勒人内反魏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而北镇镇民不小一部分即来自山胡、勅勒,他们和本族人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这(?)斗争具有民族的色彩,因此北魏统治者有时把它笼统地说成好象和拓跋本  相似文献   

7.
北魏军镇制度探析梁伟基一、引言北魏的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承袭晋制,设置州、郡、县三级制,此皆民政单位。但是,北魏初期统一华北之战,及其後与南朝之对峙、与蠕蠕之斗争,使他不得不加强国防措施。於于,军镇便告成立。北魏军镇最早设置於何年呢?据《魏书·广阳王...  相似文献   

8.
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平城时代结束,洛阳时代开启,从此北魏历史上“洛阳—平城”两都格局正式形成.迁都后的洛阳新政盲目追求“文治”而忽略“武功”,使得素为用武之地的平城逐渐被摒弃于汉化之外,这些依旧保持着鲜卑旧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平城力量借六镇为乱之契机,将北魏政权推人了灭亡的深渊,立国百年的北魏政府很快在以平城为中心的恒朔势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9.
北朝前期,由于地理分布、族群定位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北魏与十六国在汉化进程上差异显著,构成了两大异质文化区域。政治统一完成后,在历史因素和现实利害的双重影响下,文化融合依然迟滞。作为北燕王室后裔的文明太后,依凭故国人脉和特殊机缘,最终掌控了北魏政权,实现了最高统治者文化身份的置换,改变了统治阶层中主张汉化与反汉化力量的对比。她一改以往以拓跋民族为本位的政治、文化政策,打破了北魏与原十六国、北魏与南朝这两对异质文化区域之间的壁垒,促成了北魏汉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魏中期,贵族官吏群体中贪污之风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北魏从游牧部落向国家形态进化的过程中,许多旧有的历史传统被保留下来,对于公私财产观的概念模糊,成为北魏中期官员贪污普遍化的历史因素,并与俸禄制度和礼法工具的缺失共同构成贪风盛行的内在原因。而贵族官员阶层严重的贪污现象,在客观上坚定了北魏孝文帝实施变法的决心,促进了北魏的法制化进程,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北魏政权的崩溃灭亡。  相似文献   

13.
自耕农的贫困始终是困扰北魏政权的重要问题。北魏自耕农来源的多元化与致贫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北魏自耕农负担不断加重。北魏自耕农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制度设计的缺陷。北魏政权为防止自耕农贫困而采取的赋税蠲免、灾伤赈济以及税率调控等措施仅是头痛医头之举,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自耕农的贫困。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相似文献   

14.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6.
17.
安阳清凉山东南麓的修定寺唐塔,塔身布满装饰结砖雕,四周雕有24串组合结饰。塔基残雕砖中,发现北魏末或者北齐的砖雕上雕有多种组合装饰结,以图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证明"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到来,台湾学者陈夏生所认为的唐代出现的十字结、双联结、二耳酢浆草结在北魏或者北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结艺已经是独立的装饰物,并有多样复杂的组合装饰形式,该发现对绳结历史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中古民族大融合时期,儒家以"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念追求华夏文化一体、天下一统的大同世界。各民族人民及政治家认清历史发展潮流,以自觉行动实践儒家"用夏变夷"的民族融合理论,极大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籍贯来看,东魏文士中山东士族是主力,其次是汉化少数民族士族,再次是关中士族、地方士族和非士族,最后是南来士族。东魏文士籍贯分布的不平衡是政治形势造成的。东魏是北魏后期文学成果的集中时期,也是对南朝宋齐文学因素的消化时期,同时也为北齐文学达到北朝文学的顶峰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东魏是北朝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