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国际通用的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我省正处于由工业化加速发展向工业化稳定增长的转型时期。在现阶段 ,我省工业化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和工业产业竞争力低下等突出的问题。为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城市规模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衡阳市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必须采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文针对衡阳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必须走政府主导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必须发展农村工业化、并与城镇化、信息化、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九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必须坚持城市和乡村、不同产业、国内和国外同时吸纳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加以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第三,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第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第七,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体制的系列配套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第九,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6.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必须坚持城市和乡村、不同产业、国内和国外同时吸纳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加以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第三,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第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第七,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体制的系列配套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第九,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直接的表象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加入WTO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民转移组织化等“五化”联动,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建设新农村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的落后阻碍了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必须通过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西部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扩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部某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SWOT分析发现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为了更好的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创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是在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产生的,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和特殊国情使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突出。我国“三农”的根本性问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前,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以农村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稳定最基本、最艰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时间、空间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竞争中 ,应按比较优势理论 ,开拓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实行产业内消化、产业间转移的途径与政府政策 ;在国内按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规律 ,保持经济增长 ,推进城市化进程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途径与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要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人手.不断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机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落实到法治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 ,加快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此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宽农民就业限制 ;适当加快吸纳劳动人口较多的中等城市的发展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8.
怀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带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农民本身的特性和当前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要加以引导和解决。一是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为农民增收问题上来;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岗能力;四是加快“三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五是打破传统界限,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道路,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依靠这种途径进城就业并不能带给农民工较高的就业质量,也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能过多地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应该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规模经济和小城镇效应。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